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日治時期西化與近代化下的生活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日本在「脫亞入歐」、「文明開化」等大旗下開展近代化歷程,作為殖民地的台灣,日常生活中也因此出現許多西化與近代化元素。

根據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的《工場名簿》,「賜成洋傢俱工場」是台南州唯二之傢俱工場,另一間是日本人中村秀吉所經營的中村洋傢俱工場。台灣的傢俱業最早屬於木工業的一部分,從清治後期到日治初期與中國大陸技師擁有師承、原料供需,主要呈現中式風格。隨著市場需求日益西化,「羅馬柱」、「山形牆」、「圓拱」、「起線腳」、「巴洛克式弧線」等元素漸漸增加,圓桌、方凳、圓凳等西式傢俱也逐漸取代官帽椅、太師椅等中式傢俱。除此之外,和式紋飾與生漆、車枳等日本技術也被台灣技師吸收。而「沙發」原先作為僅出現於照相館中,令人望而生怯的「文明椅子」。

另外,百貨公司是近代化「消費主義」產物,在日治時期進入台灣。日治時期的百貨公司稱為「百貨店」,擁有五至七層樓的高度,並配有升降電梯,在頂樓豎起該百貨店的商標旗幟,在當時平房較多的建築群中十分醒目。由於全台僅有台北「菊元」、台南「林」與高雄「吉井」三家,「百貨店」於是也成為足以代表城市、繁榮、富庶的象徵。百貨店使化妝品、食品、服飾、玩具等商品可以在一處購齊,還設有西式餐廳,對當時的台灣人而言可說是帶來全新的消費體驗。而其中最特別的體驗,還是王女士提到的「坐流籠」,這種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上下樓方式,對於身體體驗形成衝擊,也形成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返回頂端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