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在中共「起家厝」抗共?發燊致二弟信札

圖一 發燊致二弟信札
圖一 發燊致二弟信札
本文是系列的第5篇,本系列目前有5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烽火尺牘

相關系列:【補綴歷史的人.楊儒賓

本文取材自「1949的戰爭記憶:烽火尺牘巡迴特展」政大站。

【如有人士可以證明自己為相關信函之著作權所有人,請與本平台聯繫,商議補作授權手續,以維護權益。】

圖一 發燊致二弟信札
圖一 發燊致二弟信札。

文/蘇香霖編輯
圖/楊儒賓提供

釋文[1]

二弟手足:

連接五月五日、廿四、廿八日三手書,俱悉一切,為慰。十八日軍政學校來台,兄本想同開文兄等加入本校伕力兵,但時間很急,未曾處置家中一切之事,尚未與各親朋商量安置家中老小及一切要事,所以未能同開文兄來台為憾。萬一共軍來時,兄決定再當自衛軍或保安兵,整個瑞金人要避難者都是這樣決定,請勿為念。

與建波駁之金,兄會與蔚樸商量,至秋成付他。家中近下即有成十元以留防萬一,布已托存道先生帶來。秋收前或許共軍不會來,草谷或者收成後可以收到,兄即完全賣掉,寄來與你。所以兄決定不來台,就這樣想,很多人這樣想。二嫂畢業証一事,石齡已去贛州了。兄已將來信轉寄,問他換好沒有?他現住贛縣曹老巷十四號,待信回即寄來。台灣物價如何?請一一詳告。家中之金,每錢光洋三元多,米每元十一斗,台灣金價每錢合光洋多少?如比家中貴,就要駁光洋為合算。合家均平安,一切會機見,兄會至各親友處商量避難之計。餘再信,並問安好。

托開文兄帶來一信

雜洋比光洋底〔低〕11 角

                                                    兄發燊 六月廿日

說明

文/楊儒賓撰寫

此封信為一位家居贛南的兄長寄給在臺灣讀書的弟弟的家書,筆者見過此人所寫的幾封信,可以推測其人大致受過基本的教育,但學歷並不會太高,所以文筆時通時澀,整體讀起來,蹇滯不暢。但此人篤於手足之情,個人在鄉下辛苦耕作,以農作所得,供弟遠赴異域讀書。他的每封信幾乎都會提及家中的經濟情況,講得很細碎,其目的大概是要安頓他弟弟的心情,專心求學。舊中國農村社會,通常需要犧牲數人的求學機會,以供應一人讀書。明儒顧憲成、今人梁漱溟牟宗三諸先生的文章中都提及這樣的分工狀況。

圖二 胡璉將軍(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二 胡璉將軍(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此封信由瑞金寄至臺北,寄信者為瑞金人,瑞金是老革命區,中共起家的基地。但寄信者聽到中共軍隊可能進入家鄉,卻極為不安、恐慌。他原本想到隨學校後退,信中所說「軍政學校」,可能是胡璉將軍從淮海戰役中脫網而出後在江西成立的「怒潮軍政學校」,這座在戰亂中倉促成立的軍政學校,後來輾轉流離,遷到臺灣的新竹。這位兄長沒有搭上這班可能是最後的逃難列車,事不果成後,他興起了當自衛軍或保安兵的念頭,以衛家園。而且據他所說,瑞金中有此想法者,還不乏其人。瑞金是中共的耶路撒冷,臺灣人所說的「起家厝」。國府五次剿共,共軍迢迢萬里「長征」之後,瑞金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或者瑞金人對中共的井崗山經驗或實驗有什麼樣的評價?此事令人好奇。革命老區應該有些面向被遮蔽掉了,偉大的歷史敘述不能掩蓋底層人民的哀吟,正視歷史的矛盾衝突是吸收歷史經驗的必要前提。


注解

[1] 以下摘錄原件部分內容。

本系列上下篇
< 淪陷前夕的家鄉:世清致寬爺信札(淮海戰役)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