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丁雲霖:來自士林的金頭腦(上)

圖一 丁雲霖先生(1900~1967)。
圖一 丁雲霖先生(1900~1967)。
本文是系列的第5篇,本系列目前有7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士林的人與事

相關系列:【八芝蘭的故事

本文摘自施百鍊著,曹永洋編校,《士林的人與事》一書中之第184─209頁,原標題〈丁雲霖功在士林〉,曹永洋於2009年10月30日再版。

圖一 丁雲霖先生(1900~1967)。
圖一 丁雲霖先生(1900~1967)。

文/施百鍊撰寫,郭以涵、羅國蓮編輯
圖/士林國小提供

丁雲霖先生與慶珍醬油株式會社

我小學六年級和我同班(竹組)的吳朝慶,他在班上成績都是保持第一、二名。鄰班(梅組)曹淑珍小姐,也是該班第一名。吳朝慶住在士林街的大東路,他的祖父吳彩陽老先生是士林士紳,當時經營一家百貨店。曹淑珍小姐也住在大東路,吳朝慶的斜對面。她的尊翁曹天榮先生是士林街役場(今士林區公所)的助役(副鎮長)。令慈李笑女士曾任士林國小教師。當時「林仔口」(福林里)有一家「慶珍醬油株式會社」。有一天班上的同學發現吳朝「慶」和曹淑「珍」走在一起,他就在休息時間把二人在一起的事到處宣傳,連另一鄰班(松組)的同學也都知道此事。恰好那個時候士林的「林仔口」(今福林里)新設一家「慶珍醬油株式會社」,那屋頂上的大招牌從幾百公尺遠的地方都看得見。因此同學們把他們二人名字的末字「慶」和「珍」連在一起,看到吳朝慶或曹淑珍就說:「慶珍醬油株式會社!慶珍醬油株式會社!」,這種稱呼不只是三兩天而已,而是連續了好久好久,可能有近一年的時間吧!當時我們不知道慶珍醬油株式會社的社長是誰?可是無意中替慶珍醬油株式會社做了免費的宣傳廣告。後來連不知情的四、五年級的學生也滿街喊著:「慶珍醬油株式會社」,同學們對「慶珍醬油」印象深刻,在家吃飯沾肉菜的醬油也問父母:「這是不是慶珍醬油!」可能是這些原因吧!士林街民用慶珍醬油的家庭真的不斷直線上升,口碑之好,聲勢之大,幾乎北台灣遠近馳名了。

我們年紀稍長才知道這家慶珍醬油株式會社的社長是丁雲霖先生。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昭和八年)丁雲霖先生三十四歲,從雲林縣北上和北港鎮的企業家蔡碧先生等合營創設了慶珍醬油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並擔任取締役(總經理)之職。他經營工廠很注重產品的品質,並且不斷的改進產品,盡量壓低成本,也虛心接受顧客的批評,他認為這樣才能生產滿足客戶需求,價廉物美的東西,公司又能關心員工的生活和福利。由於堅持這樣的經營方針,所以產量逐年增加,舊廠房已不夠用了。民國二十九年把慶珍醬油株式會社的新建立於台北市郊的士林鎮「林仔口」(福林里),丁先生升任「社長」(董事長),同時他也遷移到士林,在這裡定居下來。

丁雲霖先生為了製造更好的上級醬油,到日本參觀並研究兩三次。製造醬油有用黃豆以純粹的古法釀造的和用化學原料釀造兩種方法。古法釀造時間長成本高,採用化學製造法,不但時間減短成本便宜,可得十倍左右的利潤,可是對人體的健康卻有不良的影響。丁先生的慶珍醬油堅持用古法釀造,不像蔡家那樣用化學料釀造取得厚利。

丁先生為了消費者的健康,始終堅持用古法釀造,行銷則以薄利多銷方法經營,因此事業蒸蒸日上。他遷入新廠後,其員工多雇用士林人,增加他們的工作機會。當時丁先生有一位得力助手,醬油的忠實推銷員是「王阿達」先生。因為慶珍是好醬油,他就放心地到處推銷,加上學生們也喜歡「慶珍醬油」,所以一時生意興隆。

王阿達老先生的哲嗣王源教授雖是出生於士林鄉下、基隆河畔的孩子,由於他天資聰穎加上不斷努力,這個鄉下孩子日後的表現十分搶眼,士林公學校畢業後,他進入台北二中(今成功高中),然後考入當時的狀元學校台北高等學校,完成三年學業後,台灣光復,他進入台灣大學就讀醫學系,翌年轉讀地質系,他一路力爭上游,後來在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取得理學碩士,並在日本九州大學獲得理學博士,成為台大著名教授,七十二歲退休並被聘為台大榮譽教授,他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是極受學生敬愛的一流教授。而曹淑珍小姐並沒有和吳朝慶結婚而與尊翁在「慶珍醬油株式會社」服務的王源教授結婚,也和「慶珍」離不開關係。而吳朝慶後來畢業於台大醫學院,開設婦產科診所,和王源教授的鄰居潘秀月小姐結婚,這樣的良緣天定,說來真是不可思議。後來楊金妮教授經過訪談整理寫出的《台灣地質學先行者王源》由玉山社出版,從這本精彩的傳記裡可以看出台灣一百年來的變動和縮影。

二戰期間造福鄉里

丁雲霖先生一家人搬遷士林鎮林仔口後,在業務之餘,一面擔任消防隊長、保正(里長)、地方基層公益工作,廣結人緣,他為人好客、豪爽、熱心社會公益,此時士林的人稱他為「豆油丁」。民國三十一年(昭和十七年)日本的戰場擴充到南洋各島,這時只用日本本土的軍隊已經不夠了,就要徵調台灣人上戰場了。滿二十歲的男子徵收為正規軍。十八歲至二十歲的鼓勵他們參加陸軍志願兵或海軍志願兵。還在讀書的中學生或大學生編入「學徒兵」。二十五歲至三十歲的男子徵他們為「軍伕」,送到前線去搬運兵糧、砲彈或擔任炊伕、雜役等工作。後方的壯丁已經很少,但是日本政府怕美國空軍空襲台灣,就要各里鄰的女青年組織大隊守護自己的鄉土,叫做「鄰組」(鄰居的三、四十個女青年組成的隊伍)。

丁雲霖先生擔任消防隊長並不只是一般火災的消防而已。萬一敵機來襲投下炸彈,房屋起火時,消防隊長要身先士卒指揮滅火。因為都是女性,所以平時就要訓練。當時政府規定住家門前要有蓄水的槽和裝沙的設施。三、四十個女性排成一列,以手傳水桶滅火。如果起火點在屋頂,還要準備梯子,帶著水桶爬梯子送水。每個星期要訓練一次,而每個月有一次觀摩會。消防隊長丁先生親自帶幾位隊員,到士林各地去巡視,有時還實地指導滅火及傳水的要領。因丁先生擔任任何職務都很投入,不只是掛名而已,所以各處的「鄰組」成員都很愛戴他。

圖二 正在煮飯的日本鄰組。
圖二 正在煮飯的日本鄰組。(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光復前,民國三十一年以後戰爭日益吃緊,但一般物資和生活日用品供應匱乏,政府命令各級學校的學生及民眾把家裡的鐵器,無論罐頭的鐵罐子、鐵釘、鐵絲、鐵器等全部回收,拿去製造砲彈。後來甚至連各家庭的銅鐵欄杆,樓梯的銅鐵扶手一律徵收,最後學校及公共場所的銅鐵欄杆及銅像全部拆除拿去做武器。當時士林國小的銅扶手被拆除換成木頭。又日本人最崇拜的大忠臣「楠木正成」及大儒「二宮金次郎」的銅像也被拆了。

後方物資的供應也捉襟見肘,無論食品或日常用品,均以前線為優先考量,可是有時因戰場失利,軍用品被敵方搶奪或被砲彈炸毀,還要再迅速補充,所以後方開始實施配給制度,在市場買不到豬肉,好幾個月每戶才配給半斤豬肉。當時丁雲霖先生擔任「林仔口」(第八保‧今福林里)的保正(里長),他透過管道申請,在保內自己養豬,每個月保內各戶按每五個人可以配給一斤豬肉。在士林街上各保,有的沒有場所養豬,有的無法搭上關係,就得不到特別配給優待。所以該保的保民由於得到額外配給的豬肉,大家不只高興,並非常感激「丁保正」。其他各保只有心裡羨慕而已。

當時在林仔口有一個呂姓朋友,那一天因有「特別配給豬肉」就邀請我和五、六個朋友到他家吃飯。他家裡養了十多隻鴨,他就殺了一隻鴨,那一天晚上餐桌擺出的菜餚有豬肉片、鴨肉、鴨蛋湯、煎蛋包、煎菜脯蛋……。在當時物資實施配給的時代,這樣的菜簡直是「滿漢全席」,幾個朋友高興的不得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因為第八保有特別配豬肉,有些人還想把戶籍搬到「林仔口」呢!由於「特別配給」,丁雲霖先生不只是福林里的里民愛戴他,連士林鎮民也擁護他。日後他被選為士林鎮民代表兼任主席,進而被選為士林鎮第二任鎮長,完全是他長期耕耘,贏得士林鄉親愛戴所得到的善果。

圖三 楠木正成像(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三 楠木正成像。(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光復後從政為民

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二月政府派本地仕紳賴克明先生擔任士林鎮第一任鎮長。同年二月二十四日丁雲霖先生當選鎮民代表,並被選為鎮民代表會主席。當時因光復後不久,政府的法令更改,鎮公所的人員大部分換了新人,日本人大部分還沒有回國,地方物資又嚴重缺乏,所以鎮長公僕難為。

賴克明鎮長雖然克服一切艱難為地方服務,可是鎮公所的服務仍然無法盡如人意。一般鎮民代表不免迭有批評,每次開會都要公所內的幹部來報告,並攻擊其缺點,但是丁主席知道只是針對「缺點」攻擊,無益地方公務,反而會使鎮長及官員手忙腳亂,就和鎮民代表們商量,找公所內的缺點改進,不作人身攻擊,協助鎮長及幹部想出解決的辦法,所以官員們非常感謝丁主席的為人,因此鎮公所的業務得以正常發展,給鎮民帶來許多好處。由於丁雲霖主席領導問政作風,使這些代表們真正的了解,只有一味批評、攻擊於事無補,只有找出缺點,並想辦法解決、推動才有助於正面建設,日後丁先生被選為第二任士林鎮長時,不只鎮民代表們全力配合,鎮公所內的官員們也一致擁護他,使他在鎮長任內,各項政績都達到很好的績效。

民國三十六年一月,由鎮民代表選舉丁雲霖先生為士林鎮第二任鎮長,郭欽智先生為副鎮長。丁雲霖先生擔任鎮長後便積極整頓鎮公所內轄屬各課的業務,無論民政課、戶籍課、建設課、兵役課,都請各課的課長及課員分別開會籌畫業務、整理簿冊、推行事務,並加以檢討改革。如兵役課要事先把該年度的役男,造好名冊,並把名字、住址、出生年月日、性別等整理成冊,實際進行調查有沒有錯誤、遺漏,如果上級政府需要資料時,可立即提出。教育課把鎮內各中小學,分別調查教職員人數,班級數,各學年男女生人數,各校的教室夠不夠使用,缺幾間,都要實際調查並造冊,又事先調查新年度的適齡兒童人數,男女生分別造冊,上級機關需要了解狀況時,馬上可以繳出正確的檔案資料。戶籍課比較複雜。因日據時代有部分本地人士改了日本姓氏,光復後要改回原來姓名,有些人連畢業證書也是日本姓名,戶籍課必須有新舊姓名的戶籍證明,絕對不能有差錯。舊的戶籍資料都要重新整理,按各里別分開保存,將來要尋找時才迅速方便。建設課要分別調查各學校不足的教室數量,將來要興建時,其地點,教室建築設計圖,估價所需建築費都要預作準備,政府如有經費時,可以立刻提出資料申請。建設課還要調查士林鎮內的公共建築物、道路、水溝等,如要修繕的都要先有計畫表,等上級指示執行。丁鎮長為了便民,都事先請公所職員準備齊全,所以政務推行都井然有序,運作得當。

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丁雲霖先生是士林鎮鎮長,曹賜固醫師為台北縣參議員,邱有福先生為士林士紳(第二屆鎮民代表主席)。三人奉政府之命成立溝通政府與百姓之間的「協調會」。曹賜固醫師公而忘私犧牲自己私人「士林診所」診療時間,有四十五天每天到士林鎮公所辦公,天天與丁鎮長接洽處理事情。二人最擔心本省人與外省人發生衝突,所以每天派若干個公所職員分別到士林街上巡視,如有意外事情發生時馬上回公所報告。

圖四 根據《民報》民國35年12月3日報導,丁雲霖在台北縣七星區士林鎮公所舉辦的正、副鎮長選舉中,當選鎮長,郭欽智當選副鎮長。(民報,中華民國35年12月4日)(資料來源: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之數位典藏服務網)
圖四 根據《民報》民國35年12月3日報導,丁雲霖在台北縣七星區士林鎮公所舉辦的正、副鎮長選舉中,當選鎮長,郭欽智當選副鎮長。(《民報》,中華民國35年12月4日,第三版,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二二八事件後大直有一個訓導營由一位李少將負責,他的部下每天到士林菜市場買菜,雖然買了很多菜,但是價錢都壓得很低,付錢後還要搶走兩三擔菜,因此賣菜的人都叫他們「土匪兵」,邱秀陽里長就叫菜販提高價錢,限量販賣,以便制衡,減少虧損。訓導營方面派人找丁鎮長和曹參議處理此事。二人到邱里長家,請邱里長暫時忍耐,避避鋒頭,不要到菜市場去。邱里長說:「這是在我的里內發生的事,我不能不管!並且他們不守法,又搶菜販的菜,他們簡直欺人太甚了,我每天一定要到市場去看看。」二人怕他發生意外,苦口婆心的勸他也徒勞無功。隔了兩天,阿兵哥去買菜時認為邱是煽動市場的人,便回去報告要逮捕邱里長。曹醫師得到消息後,勸他暫時走避一段時間。邱里長說:「是他們無理,不是我的錯!」堅持不逃。丁鎮長又來勸他躲避也不聽。結果次日清晨被便衣人員抓走,不久在文山區山邊被槍刺死身亡。

圖五 二二八事件中被捕失蹤人士名單中,第七頁的第一行,即有邱里長的名字、籍貫和職稱:「邱秀陽 士林 藥材商」。(來自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圖五 二二八事件中被捕失蹤人士名單中,第七頁的第一行,即有邱里長的名字、籍貫和職稱:「邱秀陽 士林 藥材商」。(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本系列上下篇
< 📖「雜牌老師」的貢獻:光復初期的士林國小📖丁雲霖:來自士林的金頭腦(下) >

本文關鍵詞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