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小股民還是大股東?──黃埔建校過程中的中國共產黨

圖一 孫中山、蔣中正檢閱黃埔軍隊。
圖一 孫中山、蔣中正檢閱黃埔軍隊。
本文是系列的第2篇,本系列目前有6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透視黃埔

相關系列:【黄埔100

本文摘錄自2024年4月25日中央廣播電台「為人民服務——楊憲宏時間」的特別節目「黃埔建軍百年系列」,楊憲宏主持,受訪者為軍史學者徐全。

圖一 孫中山、蔣中正檢閱黃埔軍隊。
圖一 孫中山、蔣中正檢閱黃埔軍隊。(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文/徐全主講,楊憲宏訪問,蘇香霖、汪琪整理,蘇香霖編版

2024年是陸軍官校建校100週年;在中共的黨史和學校教科書裏,這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周恩來不但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的主任,而且整個黃埔軍校跟國民革命軍的政治工作都是共產黨員在做,但歷史真相是這樣的嗎?黃埔軍校建立的過程中,中共的因素到底是什麼?中共發揮了什麼作用?中共抓住黃埔建校話語權不放,目的是什麼?

楊:中共黨史一直強調黃埔軍校是國共兩黨合作的產物,就好像開公司,中共是大股東;但也有人認為當時中共頂多就是一個小股民。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徐:關於黃埔建校,中共官史中的敘述是這樣的:1921年12月,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會見孫中山先生時,向他提議要創辦軍校,建立革命軍的基礎,後來共產國際的代表鮑羅廷到達廣州,孫中山先生就表示,國民黨的首要任務是要按照蘇聯紅軍的模式,建立一支革命軍隊,因此黃埔軍校是一所國共合作的軍校;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黃埔軍校的工作,也從各地選派大批共產黨員、共青團員、革命青年到這所軍校去學習,這是中共官方的敘述。[1]

圖二 黃埔校徽
圖二 黃埔校徽。(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台灣的看法就不太一樣,根據退輔會發表的聲明,黃埔建校以來,一直以保衛中華民國及反共為歷史任務。黃埔軍校於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在高雄鳳山復校,因此其正統一直在中華民國。2023年3月17日國軍的軍報《青年日報》發表了一篇社論,代表國防部的立場,標題叫做〈傳承黃埔精神 捍衛國家安全〉,其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今天,象徵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國徽,代表北伐、抗日、戡亂豐功偉績,以及紀念抗戰建國精神的黃埔校徽,依然銘刻在高雄鳳山的陸軍官校;紅底、中綴青天白日國徽、外加金黃色絲穗的黃埔校旗,仍舊在高雄鳳山陸軍官校飄揚;『親愛精誠』至今仍是中華民國黃埔軍校的校訓;而黃埔校歌,仍然繚繞在所有軍人心中。高雄鳳山的陸軍官校,才是黃埔軍校的正統 。」

圖三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旗,何應欽設計。
圖三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旗,何應欽設計。(來源:維基共享資源,Solomon203, CC BY-SA 4.0)

雙方的差異,在於根本性的問題:當年黃埔軍校建立的時候,是兩黨平行合作──比如兩邊坐下來談好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還是當時的中共只是以一個小股民的角色參加到了軍校當中?這種歷史見解的巨大差異,不僅僅是關於黃埔的歷史,其實還涉及後來的國民革命史,甚至是共產革命史的歷史合法性與正當性,這就是為什麼國軍跟中共對於黃埔的歷史認知差異如此之大的原因。

楊:中共方面強調,周恩來作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這角色是什麼?當年共產黨員在黃埔是在運作什麼?

圖四  周恩來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圖四  周恩來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徐:誠如之前所提到的,國父孫中山先生有感於中華民國開國後十多年軍閥之割據,內爭不已,所以要創立一所隸屬於革命軍人的軍校,以這所學校造就革命軍的武力,以這所學校創造革命軍的人才。

很多人提到黃埔軍校早期成立的時候,政治部主任是周恩來,但其實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是戴季陶,當時黃埔軍校實際負責校務的是校長蔣中正,黨代表是廖仲愷,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是三民主義理論大師,也是國旗歌的歌詞作者。第二任政治部主任是邵元沖,他是國民政府的文膽,1936年西安事變時,被張學良、楊虎城的軍隊亂槍打死。周恩來是後來才接任政治部主任的。此外,在當時軍校的序列當中,其實還有其他職務遠比政治部主任重要,比如教務長;曾任黃埔軍校教務長的李濟深,就是粵系國軍的元老,中共負責國共談判和談的張治中,也當過軍校的教務長。依照現在中共的說法,卻變成由於有周恩來擔任過政治部主任這樣的職務,整個黃埔的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軍人的意識形態教育和精神戰力教育,全都是共產黨員在負責;這是有誇大的。

圖五 李濟深,1924年黃埔建校時任教練部少將主任。
圖五 李濟深,1924年黃埔建校時任教練部少將主任。(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再者,如果我們從入伍的軍校生來看,黃埔第一期招收的學生當中,中共黨員跟共青團員其實只占到1/10。

當時陸軍官校大批的軍事教官是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回來的,比如著名的國軍將領何應欽錢大鈞,都是當時負責校務非常重要的人士。今天中國大陸在敘述陸軍官校歷史的時候,似乎只剩下蔣中正,因為他是校長,迴避不掉,然後是廖仲愷和周恩來。廖仲愷後來遇刺身亡,但是他的兒子成為共產黨員。這樣的敘述框架,變成3個負責校務的人,其中兩人是中共方面人士,這和黃埔當時實際情況有比較大的落差。

楊:國民黨怎麼看待這些共產黨在黃埔的角色?

徐:當年國民黨裡面很多人對於中共參與到黃埔建校當中警覺性極之高。1925年孫中山先生過世,靈柩暫厝北京西山碧雲寺,這裡開過一次國民黨的西山會議,主要人物是林森、謝持、戴季陶和鄒魯這些國民黨革命元老,他們形成後來很有名的「西山會議派」。「西山會議派[2]」當時提出要將中共逐出國民黨,終結當時國民黨的容共政策;他們認為這樣下去,遲早整個國民黨會「共產黨化」,然後中國會「蘇聯化」。

圖六 1925年11月23日,在孫中山停靈的西山碧雲寺,鄒魯、謝持、林森等12名國民黨人開會,反對容共政策。
圖六 1925年11月23日,在孫中山停靈的西山碧雲寺,鄒魯、謝持、林森等12名國民黨人開會,反對容共政策。(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後世學界在看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會認為「西山會議派」基本上是中國反左、防左的先驅;我也認為他們是第一批看到「左」這個意識形態可能會給中國社會帶來巨大衝擊的人。他們是從政的革命家,很多都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但他們敏銳地感知到聯俄容共政策會給國民黨帶來巨大的衝擊,只不過當時的國民政府是在汪精衛的主導之下,比較傾向蘇聯與同情中共,所以後來「西山會議派」成員反而被國民黨開除了黨籍。另方面中共中央發出文件,要求共產黨員在國民黨和在黃埔軍校活動的共產黨員,積極團結國民黨左派,聯絡國民黨中間派,打擊國民黨右派。這些蘇聯跟中共因素使國民黨四分五裂:組織不統一、思想不統一、意識形態也不統一,內爭不已,最終釀成後來的中山艦事件;這是當時國民黨的複雜狀態。

中共重視黃埔,但論述方式跟國軍傳統的又不太一樣。 比如關於北伐戰爭,北京的官方的論點,北伐是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一場革命,一場正義的戰爭。北伐戰爭的過程,國共兩黨雖有矛盾但基本是團結的,能夠集中力量對敵。在北伐戰爭當中,共產黨員在各軍都擔負政治工作,尤其是在周恩來的主持之下,政治工作在北伐的國民革命軍當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中國共產黨與共青團員是北伐戰爭當中的先鋒、主幹及模範,這個論述延續到對日抗戰,中共就變成抗戰的中流砥柱,所以本來一個歷史的參與者就變成歷史主角;真正的歷史脈絡卻被扭曲了。

在對台灣方面,黃埔之於今天的中國大陸,它的質能毫無疑問是統戰,但是在對內方面,它的作用其實是確立起將國民革命納入到共產革命的敘事當中,因為國民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以來第一次大革命,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民族革命」、「社會革命」和「階級革命」,其激烈程度和革命風潮,對中國社會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也因此誰掌握了國民革命的歷史解釋權,誰就掌握了整個中國近現代史的解釋權。


注解

[1] 參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2002年出版修訂版。

[2] 參會的鄒魯、林森、居正、戴季陶、吳稚暉、覃振、石青陽、石瑛、沈定一、葉楚傖、王崑崙,監察委員謝持、張繼,候補執行委員茅祖權、傅汝霖等主要政治人物,被稱為「西山會議派」,是國民黨內的一個右翼派別。

本系列上下篇
< 外來還是本土?—黃埔建校中的蘇聯誰代表「革命」?黃埔軍校中的黨爭與鬥法 >

本文關鍵詞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