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我的小學生活:1940年代的士林國小(上)

《士林的人與事》封面,下方為1925年士林街全景。
《士林的人與事》封面,下方為1925年士林街全景。
本文是系列的第1篇,本系列目前有7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士林的人與事

相關系列:【八芝蘭的故事

作者:施百鍊
編校:曹永洋
原篇名:〈小學高年級的生活〉
書名:《士林的人與事》,頁69─96
出版者:曹永洋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30日

圖一 《士林的人與事》封面,下方為1925年士林街全景。(賈誌承翻拍)
圖一 《士林的人與事》封面,下方為1925年士林街全景。(賈誌承翻拍)

編按

圖二 作者施百鍊為士林國小教師,台北市湳雅人,1927年生。畢業於日本廣島工業技術學院,後為士林國小服務45年,桃李滿天下。
圖二 作者施百鍊為士林國小教師,台北市湳雅人,1927年生。畢業於日本廣島工業技術學院,後於士林國小服務45年,桃李滿天下。[1]
【士林的人與事】、【八芝蘭的故事】、【士林的鄉土教材】三系列皆出自於士林國小教師施百鍊的著作。

施百鍊老師出身於士林的大家族施厝,後又在士林國小渡過人生中絕大部分的時間,作品紀錄了他在日治時期的小學回憶,也描述了他和其他老師如何在剛光復的轉換陣痛期進行教學工作。

施老師對於士林的仕紳樣貌,和本地發生的事情有著深刻的體察。由他平實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士林的風土人情,以及那個時代的氛圍。他的作品不僅是一個人的回憶,更是士林的一部分歷史。

最後,感謝士林國小無償提供的照片,以及吳儉鴻老師的幫助,讓我們能夠順利推出各系列的書摘。(郭以涵)


文/施百鍊撰寫,郭以涵編輯
圖/士林國小提供

士林國民小學是我的母校,小學在此完成六年的基礎教育。後來又回到母校教書,共服務了四十四年半,在母校總共度過了五十年的歲月,人生有幾個五十年?當然我和母校的感情與回憶比任何人都來得密切綿長。

民國二十年代,台灣全島各地教育並未普及,而士林卻是早期創辦新式教育的地方之一。母校曾被稱為「台灣國民教育的發祥地」,更是本省享有盛名的一所小學。到今天都經常有來自各地的老師前來觀摩教學。由於當時學生少(全校合計一千多人),又不受升學主義的影響,所以除了國語、數學等學科外,體育方面的訓練、農作方面的種植也相當重視,學校生活別有一番情趣,遠非現代的小學生所可比擬。

體育課看老師表演

就體育教學而言,當時母校是普遍而正常,與時下一般培養明星化運動員大異其趣。機械操與跳箱的指導老師以「原先生」最有名,他是體育專科學校畢業,聽說又是體操隊的國手。他在上課休息的時間,常常表演單槓、雙槓、跳箱給學生們看,其姿勢非常優美,使學生們看了嘖嘖驚歎。五、六年級的小學生要跳過五層以上跳箱才算合格。「講堂」或操場經常排有高低不同的跳箱若干組,我們為了要得到合格分數,有空的時間就去猛練一番。跳箱或單槓經常有幾位老師從旁指導,這時老師們不分學生是那一個班級,無不樂予從旁指導,學生可說受益良多。

圖三 當年士林國小的體操課。
圖三 當年士林國小的體操課。

「劍道」(木刀)的指導老師以我的級任老師「筑紫先生」最有名。我們五、六年級的小學生每星期有兩次的「劍道」練習。開始前全班學生排好整齊的隊伍在禮堂或操場指定的地點,左手握木刀「立正」雙眼平視,筑紫先生大聲喊:「精神一到,何事不成」,全體學生跟著大聲喊三次,要「大聲」、「有力」、「整齊」,如果聲音太小或不整齊,就要再喊三次。然後以「正坐」開始,木刀要放在個人左邊地面,要達到「無我」、「無心」、「無雜念」的境地,每一個學生的臉上都表現出充滿決心的樣子,這種鍛鍊實在不簡單,然後起立,提起「木刀」雙手握劍柄採取攻擊之姿勢,雙眼要凝視對方,眼皮稍微動一下都不行。然後勤練基本動作,動作要配合「喊叫聲」,聲音要宏亮有力,如果我們的動作的力量不足或喊叫聲太小,就要重作五次或十次,這是一種精神修養的鍛鍊,確實有其道理。我小時候由於筑紫先生指導「無心」、「無我」、「無雜念」的方法,日後用途極大,我現已年近八十,用此法能夠使「精神集中」、「意志堅強」,看書或工作都能穩健從容,有條不紊。

圖四 劍道課。
圖四 劍道課。

女生的「長劍」指導老師以「河原條先生」最有名。女生練劍時頭綁白布條,手提長劍,劍尾斜下,提起腳跟,以腳尖整隊向前走,個個看來都是「女中豪傑」。有一次筑紫先生和河原條先生兩位男女老師以「木刀」和「長劍」在操場進行對抗比賽。許多學生圍在操場周圍觀看加油。筑紫先生雖然持有劍道三段的身分,但是當時我想長劍有木刀的兩倍長,筑紫先生的木刀一定會居下風。不料比賽開始了,兩人在操場中央,一會兒「跳」「閃」「殺!殺!殺!」經過幾回合,兩位男女老師都是滿身大汗,可是誰也無法碰到誰,最後還是以平手收場。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一場高手演出。

圖五 薙刀課。
圖五 薙刀課。

為了訓練體力,我們經常舉行長短距離賽跑。天晴時母校每天有「二分鐘慢跑」。四年級以上的學生(約十二班)先排隊在操場周圍跑道指定的位置,排成四列縱隊,號令一響,全場男女師生同時繞著跑道排隊慢跑,隊形非常整齊。二分鐘後聽號令停止,每次約跑操場兩周。長距離賽跑方面,每星期六,高年級的男女同學,由級任老師帶隊繞芝山岩長跑一次。路程是各班排成四行縱隊,先跑操場一周後,由校門向左沿現今的文林路,過了士林橋後右轉進入至誠路,經過芝山岩山下再進入福林路(當時尚未有中正路),回到學校後再繞操場一周後解散。又每個月的最後一個週末,高年級的男女同學要跑更遠的路程了。大家排隊出校門,目標為陽明山(草山)。路程是由現今的文林路,再轉入仰德大道一路慢跑,經過陽明山國小(昔日草山公學校),再跑到「六本松」處,然後沿原路折回學校。這可說是體力上的一大考驗。

在六、七十年前的當時,汽車很少,全程來回偶爾看到兩三汽車而已,又沒有風馳電掣的機車。山上空氣又新鮮,每班都有級任老師帶隊,是安全又非常好的體能訓練。由於當時在學校接受過體能訓練,所以我們這些年近八十的老人,現在個個都還很健康,真是感謝昔日老師們為每一個學生打下的基礎。現在馬路上車如流水馬如龍,這種整隊慢跑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如今的國小學生,「胖寶」起碼佔三分之一,體力差,加上平日養尊處優,那樣的路程根本無法完成。如果老師教他們跑陽明山,那麼第二天不被議會攻擊或報紙批評才怪,說不定老師還會被教育局記過呢!

圖六 二分間驅走(兩分鐘慢跑)
圖六 二分間驅走(兩分鐘慢跑)

提起躲避球賽,七十歲以上的士林人該不會遺忘這段輝煌的歷史。當時由「原先生」、「筑紫先生」、「神山先生」,經常訓練接球、傳球、攻擊和合作。以球攻擊時帶球之手動作要大,快速、用力,老師們一直傳授用「丹田」之力攻敵,最重要是以傳球、合作取勝,千萬不要個人搶功,所以不知多少次連續締造校際躲避球賽「台北州」(當時台北州轄區包括現在的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等台灣北部縣市)各小學冠軍杯的輝煌紀錄。

當時的比賽,本校隊伍的大將王貴、李石定、吳朝順三人,因超出年齡不准參加,但是我們還有適齡的猛將張承智,他身高普通,體格非常結實,力氣又大,我從來不敢接他的球,有時躲避不及被他打到臀部,不只是痛還會有麻麻感覺。有一次和北投小學校(當時的北投小學校是日本小孩讀的學校,台灣小孩讀的學校叫做北投公學校)對抗比賽。張承智接到球後使盡「丹田」之力一攻,一個敵隊日本學生被打到胸部(當時接球可用雙手抱,碰到胸部也可以),碰!一聲倒在球場上久久無法起身。日本小學老師喊:「暫停!」有的要抱走小孩離場救護,有的要求我們老師不要讓張承智參加。這時神山先生出面說:「張君的年齡、身高都沒有超過,怎麼不能參加!」日本小學老師說:「雖然年齡沒有超出,可是我學生很怕,拜託您了!」筑紫先生比較仁慈,張承智又是他的學生,他以為全隊學生平日都練習「丹田」之力攻擊,差一個張君還無所謂,終於答應對方的要求。我們雖然少了一個猛將,可是由於全隊的合作無間,終於把北投小學隊「剃光頭」以二十比零取得大勝,並得到台北州的冠軍杯。

圖七 躲避球比賽。
圖七 躲避球比賽。

農業實習課自製肥料

也許少有人知,現在士林國中的校址,大部分是從前士林國小的農業實習園。其面積可能有一甲地(二九三四坪)左右。其中有「番石榴園」、「養豬舍」、「鋤頭小屋」、「肥料屋」,還有一小部分的水田外,大部分是給學生們用來做實習菜園。高年級的男女生每人還可分配「一股」不小的地。當時有農業課本,筑紫先生雖然不是農業專家,可是他要教農業課本前一定先研究教師用的農業教材,反覆講得很詳細。如拿鋤頭的姿勢、方法。依所種菜的種類鋤土深度也有不同,像種蘿蔔、甘薯就要深耕,且土質要較鬆軟的,這樣根莖才會大。又除草也很重要,如果雜草多,菜就生長不良。施肥有基肥和追肥之別,種菜前先施肥是基肥,菜生長中加肥料是追肥。

當時學校沒有用化學肥料,都是使用天然肥料。筑紫先生連天然肥料的堆肥的製造方法都會教並且實地操作,如果設定兩公尺見方時,在空地或肥料屋內,最下面一層為泥土,其上加雜草,上澆大小便,然後再加泥土、雜草、大小便……高度約二公尺左右。這樣放置三、四個月以後就可使用。

這種實地教學,使我們獲益極大,我到現在還會做堆肥呢!實習農業課時全班同學整隊在「鋤頭小屋」前面的空地等待老師。小屋裡有大約二百支鋤頭,同時可以供給三個班級的同學使用。按照老師的指定,我們有時種「高麗菜」,有時種「菜花」、「小白菜」或「甘薯」。大家分配一支鋤頭在指定的土地上挖地、種菜。往後每天一到學校,書包往桌上一扔,第一件大事就是查看菜苗長高了多少,因為種菜也要紀錄成績的。當時雙溪國小、雨農國小、福林國小、洲美國小都還沒有創立,同班同學裡有來自內雙溪的、石碇的、下東勢的以及洲尾等地。

那時候沒有公車或計程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從內雙溪步行到學校,要走一小時左右的路。但是奇怪!先到學校經常是住在遠地的同學,反而住在士林街上離學校較近的同學都來得晚。鄉下來的同學如吳朝順、林明漢、吳金和、何得福、曹德爐、曹文窓、林開淮、李石定、林火盛等。可能家裡也有菜園,所以他們種的菜都比其他同學長得好。我們街上的孩子也不認輸,天天澆水、除草、勤施肥。有時為了使菜早點長大,幼稚的童心忍不住多施些肥料,然而那可愛的菜苗卻反而枯死,那是最令人傷心不過的事了。

圖八 農業實習。
圖八 農業實習。
圖九 1936年的士林公學校校地、校舍配置圖。
圖九 1936年的士林公學校校地、校舍配置圖。

到了收成期間,筑紫先生往往會分配一部分菜給同學各自拿回家,因為施肥適中且都用天然肥料,又沒有用農藥,菜蟲都是同學親自捉的,菜又是自己種的,不但自己覺得好吃,連家人也都說好吃。但是菜實在太多了,所以我們分成若干組,分別挑到街上去賣,所得的錢都做學校的農業基金。如果是賣「高麗菜」或「菜花」就很好賣,因為我們小學生種的菜,澆水、施肥都充足,又用天然肥料,所以比一般菜農賣的好吃又便宜,因此一條街還沒有走完,菜就賣完了。

但是如果賣「甘薯的葉子」那就不一樣了。它有「過溝菜」、「蕃薯葉」、「豬菜」等三種名稱。「過溝菜」是較高雅的名稱,因為甘薯的葉會抽藤,如果種甘薯園的旁邊有一條小水溝的話,可能它的藤會延長過小溝,延伸到溝的另一邊,因此而得名。「豬菜」是甘薯的葉中藤較多,葉較枯黃的,是要餵豬用的。剛出校門初賣菜時,我們當然喊叫:「過溝菜啊!買過溝菜啊!有人要買過溝菜無!」我們用台語喊叫已經走過一條街了,可是我們只賣了一小部分。當走第二條街時,我們就改口喊叫:「蕃薯葉啊!買蕃薯葉啊!有人要買蕃薯葉無!」這時可能再賣一小部分。以後另走一條路一邊往學校走回來,有的同學喊著:「豬菜啊!豬菜啊!……」到學校門口還剩下一半。老師就叫我們把剩餘每人分配一部分帶回家。其實我們種的「蕃薯葉」也很好吃。這麼有趣的事,現在的小學生已經無法體驗了。

掃廁所與挑糞

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許多學校的設備也跟著走向現代化的行列。最難忘的是各個公共場所不可缺少的洗手間。它不像現代的抽水馬桶,乾乾淨淨,而是一覽無遺的蹲式馬桶。下面用一個缸可容上面排洩的大小便。有時落下的穢物較大時,下面缸內的臭液還會反彈弄髒臀部。所以每當排洩穢物的同時,要稍微提高臀部防止臭液濺到,這是要有技術的,低年級的同學比較不會這種動作,只好多帶幾張衛生紙了。

為了衛生問題及防止臭味四溢的原始廁所,我們六年級的男女生就成為這項清潔工作的義務人。當時學校的廁所有三、四處,每處有大便廁所十多間和整排小便廁所,而全校的工友只有一個人。筑紫先生常交代我們清潔洗手間時要帶口罩,並勤於洗手,可是我們懶得帶口罩。放學回家前的打掃時間,女生開始洗刷廁所內的清潔工作,而男生從廁所外面的木板打開,用杓子把缸內的大小便汲進木桶內,一桶一桶的挑到農園的「蓄糞池」去倒,每人每天要挑兩三次。

如果女生洗廁所的水使用太多時,那些水都落到缸內,就要多挑一次或兩次。有些個性較惡劣的同學眼看上面的水一直滴下來,拿著杓子汲滿大小便向上潑,弄髒廁所內的踏板,女生在上面一面罵一面把一桶又一桶的水不停的沖,這時缸內的水更多,對我們男生沒有好處,又要費力挑一陣子,因為老師會來檢查,挑不乾淨就不能回家。每一桶肥料必須兩人一前一後的扛在肩上,不管前或是後聞到的臭味都差不多,只是在前面扛的同學看不到桶內一條又一條的「金條」而已。可是我們仍互相計較,每挑一次之前用「剪刀、石頭、布」來猜拳決定其前後,回想起來也真好玩。這種工作養成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日後踏入社會,面對困境和挑戰,可以說助益不少。

因為當時學校的工友只有一個,所以六年級的男生每天除了挑糞外,還要輪流整理垃圾堆。母校的垃圾堆在學校的西北角。整理垃圾的同學每組有七、八人。其工作是先把紙屑和容易燃燒的東西等雜物放在焚化爐裡當天燒掉,才不會大風一來到處亂飛。如果是比較濕的木頭,新砍的樹枝或掉下不久的落葉就要放置一堆,經過一個禮拜左右等乾了才燒。其他如鐵片、玻璃片類就要分類收集。好在當時沒有塑膠袋之類的不可燃物。最後把垃圾堆的附近清掃乾淨就行了,比起挑糞實在輕鬆許多,也是我們最喜歡的工作之一。母校的垃圾場隔著小溝與「阮厝」為鄰。小溝屬於校地,阮家就在溝的那一邊圍竹籬為界。舊籬笆內種植許多芋頭。有一次在焚化爐燒樹枝時,同班的陳聰海到小溝裡抓小魚,偶然摸到一個芋頭。想要放在爐裡燒熟後拿來吃。一位同學說:「那個芋頭是阮家的,最好不要拿」,「明明在他們的竹籬外,怎麼說是他們的」,好像也有道理。另一個同學也下去小溝,一下摸到三個芋頭,連陳君的共有四個。我提議用泥土包住芋頭放進火裡烤,一會兒香味四溢,我們知道已經熟了,用竹子取出後打掉外面燒焦的泥土,稍涼後剝皮,每人吃了半個芋頭,啊!真香,真是好吃。以後我們就常常帶甘薯來,一面燒垃圾,一面烤甘薯,真是其樂無窮。

奉仕作業

我在小學五、六年級時的「奉仕作業」和現在的「勞動服務」類似。當時的奉仕作業可分做兩方面,其一是芝山岩的清掃;其二是本校挖土與填土工作,因為芝山岩學堂是士林國小的前身,該地的打掃都是屬於士林國小工作範圍了。民國三十三年以前,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士林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每次輪流兩個班級負責到芝山岩去清掃。每一個學生帶一支竹掃帚或畚箕,由各班老師帶隊從士林國小排著整齊的隊伍,跑步到芝山岩去。跑步對當時的士林國小的高年級學生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

打掃芝山岩包括舊參道石階;洞天岩附近,洞天岩有「洞天福地」四個大字,是士林老士紳潘永清先生的題字;古城門(西隘門)、蛇蛙石附近,其中「石蛇」是西隘門的守護神;開漳聖王廟周圍,該廟叫惠濟宮,主神是開漳聖王、文昌帝君、觀世音菩薩。後殿樓上最早是芝山岩學堂,也是士林國小的前身。

這裡不只是日本人首次來台推行國民教育的地方,早在日本教師之前,已經有好幾位本地老師開辦文昌義塾,創辦者是貢生潘永清。他們在這裡教導士林的子弟,培育他們考取了很多「秀才」、「舉人」,一時本地的文風大盛。所以把原地名「八芝蘭」改為「士林」(學者像林木那麼多,取「佳士如林」的意思)的原因應歸功於芝山岩的義塾老師;石象在惠濟宮左後方二、三十步的地方。「石象」是東隘門的守護神(東隘門現已拆除);大墓公附近:今稱「同歸所」,在惠濟宮左側百步的地方。這裡是昔日林爽文抗清時死難的本地民眾及漳泉械鬥時戰死者的大塋墓;「芝山岩神社」(現已拆除)附近:昔時葬民前十六年一月一日被義民(土匪)殺死的芝山岩學堂的「六氏先生」。至於北隘門附近的石頭公(五爺弄金獅)中的「石獅」是北隘門的守護神及南隘門(現已拆除)附近的「石馬」是南隘門的守護神,這兩地我們沒有打掃。據說:西隘門的「石蛇」、東隘門的「石象」、北隘門的「石獅」、南隘門的「石馬」,合稱為芝山岩的四大金剛。

圖十 惠濟宮。
圖十 惠濟宮。
圖十一 運動場整地。
圖十一 運動場整地。

注釋

[1] 施百鍊在士林國小任教期間,曾為學校創立「校史館」、「鄉土教材館」,與陳湘耀父子創立搜集的「昆蟲貝殼館」並稱士林國小三寶,並編寫數學教材、參考書多達五十多冊。施百鍊老師多才多藝,集教育家、數學家、勘輿學家、民俗學家於一身,有「士林活字典」美譽,著有鄉土教材系列《士林的故事》、《芝山岩的故事》、《八芝蘭的故事》、《士林的人與事》等書。

本系列上下篇
📖我的小學生活:1940年代的士林國小(下) >

本文關鍵詞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