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村民立的國軍紀念碑

圖一 廣州「龍眼洞村民委員會」立的國軍獨立第九旅紀念碑。
圖一 廣州「龍眼洞村民委員會」立的國軍獨立第九旅紀念碑。
本文是系列的第5篇,本系列目前有5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

相關系列:【補綴歷史的人‧徐全】

本文原標題為:〈屬於中國大陸老百姓的國軍紀念碑〉,載於《中時新聞網‧史話》2023/11/30。

圖一 廣州「龍眼洞村民委員會」立的國軍獨立第九旅紀念碑。
圖一 廣州「龍眼洞村民委員會」立的國軍獨立第九旅紀念碑。

編按

在八年對日抗戰中,很多無名英雄的犧牲,就軍史論也許並不那麼耀眼;歷史不曾記載也無史料可考,但老百姓對這些軍人是心存致敬與感恩的。廣州保衛戰中,國軍獨立第九旅的紀念碑,就是一個明證。(汪琪)


文/徐全撰寫,張坤成、汪琪、羅國蓮編輯
圖/徐全提供

在中國大陸眾多的國軍紀念碑中,位於廣州的國軍獨立第九旅陣亡官兵紀念碑,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因為陣亡的官兵姓名不可考;而為他們建碑立墓的,是戰爭時期的民眾。沒有姓名、而只能成為統計數字的陣亡國軍官兵,也是老百姓的一員。在學習歷史中,看到一位年輕學子說過這樣一句話:「老百姓的歷史,不是落後或平庸的存在。」這讓我很觸動。在那場關乎中華民國國運和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戰爭中,就是這樣一個個不平庸、不落後但又沒有姓名的老百姓,奠定了抗戰勝利的最偉大根基;正是這樣一個個不平庸、不落後但又無名的老百姓,在1949年後極左瘋狂的年代中,冒著風險為國軍守墓護碑。除了致敬,還是致敬;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廣州保衛戰的勁旅

其實,就一般軍史而論,廣州保衛戰在對日抗戰中似乎顯得不那麼耀眼。究其原因,粵系國軍海派作風以及應對日軍進攻的處變能力,備受質疑。有這樣一個故事,當日軍開始進攻廣州時,不分粵系或國軍軍官還在香港北角的戲院聽曲,以致於戲院方面不得不在屏幕上打出字幕來告知坐在台下的軍官們趕緊回去備戰。

當然,這只是戰爭中的一個小插曲。不論是黃埔系國軍,還是粵系國軍,在抗戰中的英勇付出是不容置疑的。國軍獨立第九旅就是這樣一支部隊。1936年8月,第一集團軍所屬之第四獨立團與第一軍所屬之教導團,合編為獨立第九旅。對日抗戰爆發後,該部隸屬第十二集團軍擔任沿海警備。1939年隸屬第九集團軍,同年6月駐扎潮汕。1940年隸屬閩粵贛邊區總司令部,後隸屬第十二集團軍,直至對日抗戰勝利。

老百姓的真摯緬懷

1938年10月日軍向廣州進攻的過程中,在廣州龍洞地區遭到國軍第十二集團軍獨立第九旅的阻擊。彼時,廣州之戰已經進入尾聲,國軍的潰敗已經是難以改變的事實。不過,在龍洞一帶的國軍獨立第九旅官兵為了掩護村民的撤退,堅守陣地與日軍進行拉鋸。戰鬥結束之後,村民們目睹了陣亡的獨立第九旅3名官兵遺體,感念軍人們為了保護民眾轉移的犧牲,將軍人們祕密安葬。

圖二 龍眼洞又叫龍洞,是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個村落,位置在現今天河區華南快速幹線與廣河高速交界附近。(利用Google我的地圖、維基共享資源1、2繪製)[1]
圖二 龍眼洞又叫龍洞,是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個村落,位置在現今天河區華南快速幹線與廣河高速交界附近。(利用Google我的地圖、維基共享資源12繪製)[1]
2005年,村民們就地立起了一座小型的錐形紀念碑,碑身上為「獨立第九旅抗日陣亡官兵紀念碑」,題款人為「龍眼洞村民委員會」。紀念碑亦有碑記,茲將其抄錄如下:

「1938年10月21日,國民軍獨立第九旅在龍眼洞、羅崗防線與日軍激戰,國民軍不支,退入龍眼洞繼續抵抗,掩護村民向北面山區轉移。其中部分官兵在東街松青裡等地展開伏擊,擊斃數名日軍後,3名國民軍戰士軍光榮犧牲。村民回來,發現在南門頭、瓦窯崗、迎龍門、三角塘、浪傘咀等地都有國民軍戰士遺體,深感其勇,將國民軍戰士遺體安葬在高田山上。」

不平庸的歷史

1949年之後,這段國軍獨立第九旅官兵保衛廣州民眾撤退而犧牲、外加老百姓收殮他們遺體的故事,是不能夠公開討論的,一直被塵封在許多民眾心底的記憶中。廣州,不是一般的城市──它是國民革命的發源地;在這裡有為了建立中華民國而犧牲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在這裡,誕生了黃埔軍校;在這裡,誕生了國民革命軍;在廣州,國父孫中山先生擔任了大元帥、非常大總統。

圖三 其實即便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也不乏碑文被破壞塗銷或塗改的例子:援閩粵軍飛機隊隊員葉少毅的墓銘,由林森撰文書寫;在文革期間「福建林森」四字就遭到破壞,後來才被補回。(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圖三 即便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也不乏碑文被破壞塗銷或塗改的例子:援閩粵軍飛機隊隊員葉少毅的墓銘,由林森撰文書寫;在文革期間「福建林森」四字就遭到破壞,後來才被補回。(來源:維基共享資源,烏拉跨氪,CC BY-SA 3.0)

因此,廣州有很多耀眼的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紀念碑和墓葬,成為旅遊景點。包括孫立人將軍領導的國軍新編第一軍公墓,主體被毀,但紀念碑仍在,常常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和輿論的話題中。

但國軍獨立第九旅不是一個有名的部隊,沒有獲得很大的輿論關注;它似乎也沒有什麼知名度特別高的將星或後代,來延續這個部隊的歷史和記憶。但它畢竟是一支為了抗戰、為了保衛國家而犧牲的國軍部隊。它並不平庸,也不落後。我2019年春季在獨立第九旅紀念碑踏查時,就注意到,在碑文中,民眾是以「國民軍」稱呼獨立第九旅。國民軍,在中華民國軍史上,是華北的地方軍事集團。但此處碑文的「國民軍」,定然是指中華民國國軍或國民革命軍,而非1928年之前北方的「國民軍」。當時的我,一度覺得這樣的碑文書寫非常不嚴謹、不準確。

但如今想來,我自己的看法錯了。這樣的碑文最為真摯、最為樸實。曾經有青年學生問我:所有的碑文和祭文都是4字一組的格律嗎?我依據自己的記憶,覺得大多數碑文、碑記是文言文或四六駢文,文采飛揚、辭藻華麗。而廣州獨立第九旅的國軍紀念碑,碑文非常樸實、無華而簡單,用字遣詞似乎也不那麼精準。但是,沒有人能夠否認這座紀念碑無與倫比的意義,以及老百姓心中對陣亡國軍的懷念與尊崇。

老百姓的歷史不是落後或平庸的存在。這是一個大家不會公開否定但卻時常會不自覺忽略的真理。在極左的紅色癲狂年代中,當國軍紀念碑、公墓在中國大陸被一個又一個石頭砸毀時,暗中收斂遺骸、搜集殘碑的,就是那些良知沒有泯滅的老百姓。而這些老百姓在那時所守護的,其實也就是穿上了軍裝、曾經守護過他們的老百姓。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發掘國軍紀念碑的歷史,就是發掘老百姓的戰爭史。


注解

[1](編注)圖二、圖三為平台編輯所加,非原文內容。

本系列上下篇
< 📖一座和二二八有關的「石凳」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