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文瑋撰寫
中華民國的第一次總統大選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開始啟動憲政工程。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中華民國憲法也在民國36年(1947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頒布,12月25日施行。同年11月,國民政府在共產黨抵制下完成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接著在民國37年國大第一次會議時進行總統選舉。
當年在南京舉辦的第一屆總統副總統選舉,採用的是間接選舉制,並非今天台灣選民所熟悉的直接選舉制。近三千名國大代表投票給候選人;候選人首輪得票數必須過半,佔絕對多數;另外,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並非組合參選,而是各自選出。
1948年4月20日,蔣介石毫無懸念地以超過八成的得票,擊敗了來自同黨的另一位參選人居正。而同日副總統的競爭尤為激烈,除國民黨的孫科、于右任,李宗仁、程潛,還有來自中國民主社會黨的徐傅霖和無黨籍的莫德惠參選。其中蔣介石支持的孫科與富有人望的李宗仁競爭激烈,以致連續三輪投票未能有人過半。最終在排除其他候選人,僅要求相對多數的第四輪投票中,李宗仁以143票的微弱優勢獲選。
5月20日,蔣介石與李宗仁在南京總統府宣誓就職,並前往中山陵拜謁,這一天也成為日後歷屆總統的就職日。
近代的閩南移民
福建海商從唐宋之際發跡,元明時期活絡成長,再到之後大規模前往海外經商移民,足跡遍佈日本、台灣到東南亞的沿海各地。
早期閩南人移民,大多出於經濟結構的變動和朝代更替的戰亂;他們在失去土地和產業之後,唯有不顧朝廷禁令,冒著殺頭或無法歸國的風險,大批出走海外經商討生活。
到了近代,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使清廷被迫承認百姓的出入境自由,海外華僑於是有了合法身分,閩南人也終於得以光明正大向外移民。而廈門作為鴉片戰爭清朝戰敗後首先開放的通商口岸,也逐漸興起,成為近代化的城市。
純就貿易額來看,廈門的表現由清末到抗戰初期都沒有太大起色,因此有學者認為,促使廈門近代化的主因不在商貿,而是移民。由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經由廈門遷徙海外的福建移民共計有約179萬人。僑民外移或返鄉帶動航運業的發展,僑匯活絡廈門的金融業,而僑資更是廈門工商業的動力,廈門因此很自然地成為海外僑居地和國內僑鄉兩個消費市場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1]
抗戰爆發,廈門、汕頭等閩南移民使用的港口城市為日本所據,華僑的來往陷入低潮;到日本揮軍東南亞,僑民的出入境數據更是付之闕如。另方面因為日本控制了僑匯的寄出地,網路中斷,但許多華僑避開日本勢力範圍,成功地通過西南陸路,將僑匯寄往國民政府控制區,用於投資或購買愛國債券,成為支援抗戰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鼓浪嶼事件始末
鼓浪嶼是位在廈門西南方的一座小島,面積只有1.78平方公里,但是因為鄰近廈門而風景幽美,早在鴉片戰爭中就被英軍佔領,隨後成為外國人的聚居地。甲午戰爭清廷狼狽戰敗,無力顧及廈門,只得尋求列強保護。 1902年的《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簽訂之後,鼓浪嶼正式成為公共租界,島上遍佈充滿異國風情的西洋建築,直到今天每日仍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打卡。
抗戰爆發後,日軍先在1938年5月將廈門島佔領,令鼓浪嶼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島」。日本在鼓浪嶼上的勢力亦隨之大增,1939年1月先在租界工部局巡捕房內增設了日台巡捕分隊,由日人副總巡和台籍巡捕組成。5月,親日派廈門總商會會長洪立勛在公共租界被暗殺,日軍以搜捕租界抗日分子為藉口派海軍陸戰隊登島搜捕中國人,「鼓浪嶼事件」爆發。日軍通過派遣軍隊的強硬手段,企圖逼迫工部局退讓,日本駐廈門總領事內田五郎同時對工部局提出了包括取締抗日活動、在工部局多任用日本人、給與日籍台灣人選舉權、由佔領當局補齊空缺華董名額、日領館警察與工部局警察合作等五條要求(《內田五條》)。
鼓浪嶼一時風雲變幻,日本用強硬手段試探英美法,卻也立刻遭到了炮艦外交的回擊,三國海軍一同增兵鼓浪嶼,同日軍對峙。日本通過增兵廈門、切斷廈漳與鼓浪嶼交通的做法施加壓力,而英美法始終站在同一戰線。在談判僵持了近4個月後, 9月,由於歐戰的爆發,陷入戰爭狀態的英法海軍迅速退出了鼓浪嶼,美方獨木難支,而日軍剛吃下諾門罕一敗,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又讓軸心國間產生隔閡。國際局勢的變化促使工部局同日本達成協議,同意增設日籍警督等要求。10月18日,日美撤軍為這一事件劃下句點。
好景不長,1941年日本同英美開戰後,派遣海軍陸戰隊迅速奪取鼓浪嶼,令鼓浪嶼淪為日本獨佔的租界。1943年5月,日本將包括鼓浪嶼公共租界交由汪精衛政權統治。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於1945年11月正式從各國手中收回各租界治權,完成接收鼓浪嶼的工作。鼓浪嶼才正式結束42年的租界史和104年的被侵佔史。
注解
[1] 戴一峰:《閩南海外移民與近代廈門興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6年6月號,總第35期,頁47-56。
參考文獻
吳月,《明初至清中葉閩南地區東南亞移民定居原因探析》,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大學,2021年。
戴一峰,〈閩南海外移民與近代廈門興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6年6月號,總第35期,頁47-56。
何其穎,《租界時期的鼓浪嶼之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廈門大學,2004年。
張志雲,姜水謠,〈東亞炮艦外交危機:日美英法對鼓浪嶼公共租界的博弈〉,《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3期,頁16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