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時代連結】三戰金門:袁大頭和「土木系」將領

那些年,那些事,為何如此?原來如此!
圖三 胡璉將軍(前排左二)金門舊地重遊,司令官馬安瀾(前排左一)全程陪同。(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發佈於《開放博物館》,來自開放博物館)
本文是系列的第2篇,本系列目前有2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三戰金門

文/吳昱佑撰寫,汪琪編輯

「袁大頭」與流離歲月

中國自宋代透過國際貿易而取得大量白銀後,「銀」便成為中國的主要的通用貨幣,然而隨著時代發展,至清末時因各省對紋銀重量標準不盡相同,換算標準也變得十分複雜。因此,開港通商以後流入中國的「佛頭元[1]」、「鷹洋[2]」等外國銀製通貨便受到市場歡迎。光緒十三(1887)年起,張之洞上奏中國應自鑄銀元後,又多了清政府鑄造的「龍銀」,使得市場形成佛頭元、鷹洋、龍銀並存的混亂情況。直至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中華民國國幣條例》,用上方鑄有大總統袁世凱的銀幣「袁大頭」統一全國市場中的各種通貨,才終結這一混亂。北洋政府透過中國銀行公會等組織,確保各地鑄造「袁大頭」標準一致,並隨時化驗各地流通中的「袁大頭」是否遭到削邊、是否為偽幣等,使「袁大頭」成為最受民眾信賴的通貨。

圖一 清光緒13年起發行的龍銀。(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一 清光緒13年起發行的龍銀。(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二 1914年北洋政府推出的銀元,因為有袁世凱頭像,俗稱「袁大頭」。(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CC BY-SA 3.0)
圖二 1914年北洋政府推出的銀元,因為有袁世凱頭像,俗稱「袁大頭」。(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Sam895522,CC BY-SA 3.0)

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發行法幣並禁止流通銀元。但至國共內戰期間,紙幣嚴重的通貨膨脹使得「袁大頭」重出江湖,成為民眾逃難時最易攜帶的保值通貨,直至1950年代才真正走入歷史[3]。這便是何以吳志輝先生在1949年離家時,身上帶著的救命錢仍是北洋時期發行的「袁大頭」。

力挽狂瀾的「土木系」

始於1945年的「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黨在戰和不定、派系內鬥、戰略失誤等原因下,自1947年起陸續於魯南三戰役[4]與遼西、徐蚌、平津三大會戰中喪失精銳和精良武器,政權一步步走向崩潰[5]。此時,許多「土木系」將領挺身而出、試圖力挽狂瀾!所謂「土木系」,是指以國軍第十八軍為主的軍方派系,由於該軍前身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一師,將「十一」與「十八」各合為一字即為「土」與「木」。該軍是國軍主力中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亦是一支常勝勁旅,由於主要領導人是陳誠,因此也被稱為「陳誠系」,陣中名將就包括吳志輝先生的兩位長官龍天武與胡璉[6]

圖三 胡璉將軍(前排左二)金門舊地重遊,司令官馬安瀾(前排左一)全程陪同。( 來源:開放博物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
圖三 胡璉將軍(前排左二)金門舊地重遊,司令官馬安瀾(前排左一)全程陪同。( 來源:開放博物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

1949年,胡璉於浙、贛、閩、粵等地效仿唐代府兵制,以「一甲一兵」的方式徵兵,用以重建在雙堆集戰役中幾乎全數陣亡的十八軍十二兵團[7]。而為使這些臨時徵集的新兵富有戰鬥力,主要採三大方針:首先是號召知識青年從軍,設立「怒潮學校」培養他們為軍官,使軍隊有了領導班子。再者是採用「即編即練,且訓且戰」的方針,以贛南地區的土共[8]為主要敵人,在軍事行動中訓練士兵。最後是以《正氣中華日報》刊物,培養十二兵團的革命精神。胡璉等人的努力,雖無法真正改變歷史巨輪滾動的方向,但訓練有素十二兵團卻在古寧頭戰役中發揮重大影響力,使得中華民國政府得以守住台海第一道防線[9]。土木系也於戰後台灣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吳志輝先生也在此脈絡下有了從中國大陸東南一代到金門的種種歷史經驗。


注解

[1]即為西班牙所鑄造的銀元。

[2]即為墨西哥所鑄造的銀元。

[3]丁吉林,〈「袁大頭」:中國近代貨幣史上的里程碑〉,《全球商業經典》 2016 年第7期(北京,2016),頁120-123。

[4]係指魯南、萊蕪、孟良崮三場戰役。

[5]蔣永敬、劉維開,《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臺北:台灣商務,2011)。

[6]國防部軍務局史政處編,《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軍軍史》(臺北:國防部軍務局史政處,1998)。

[7]胡璉將軍重建十二兵團始於江西省,故施行「一甲一兵」最成功之處也是江西。起初浙、閩兩省主席甚至拒絕胡將軍徵兵。而所謂「一甲一兵」是指:每甲十二戶,推出一人入伍當兵服役兩年,依次輪流。廖汀,《力挽狂瀾的勇者:胡璉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頁97。

[8]指擁護或直屬中共的地方游擊勢力。

[9]溫仕忠,《胡璉將軍與金門》(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9),頁57-59、63。


延伸閱讀

一、 專書

國防部軍務局史政處編,《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軍軍史》,臺北:國防部軍務局史政處,1998。

溫仕忠,《胡璉將軍與金門》,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9。

廖汀,《力挽狂瀾的勇者:胡璉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蔣永敬、劉維開,《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臺北:台灣商務,2011。

二、論文

丁吉林,〈「袁大頭」:中國近代貨幣史上的里程碑〉,《全球商業經典》 2016 年第7期(北京,2016),頁120-123。

本系列上下篇
< 三戰金門

本文關鍵詞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