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由一顆燈泡看到戰後台灣經濟困境

本文是系列的第3篇,本系列目前有6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台灣經濟起飛不能不提葉萬安
圖一 民國35年的台灣物價,上面列有關金、法幣和美元的兌換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圖一 民國35年的台灣物價,上面列有關金、法幣和美元的兌換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文/葉萬安口述、增訂,王雅平整理
圖/葉萬安、廖文瑋提供

光復前後的台灣經濟

民國37年上海商學院推薦12人,資源委員會甄試後錄取6位。我們6人於37年9月自上海乘船於9月28日抵達基隆,台糖公司派了一輛卡車來接我們。當年路況很差,自基隆到台北開了一個多小時,在炎熱的大太陽下,大家嚐足了台灣「熱」的滋味,實在吃不消。

沿途殘破不堪,到台北萬華進入台糖的倉庫,裡面放了臨時做的雙層床,作為我們的宿舍。

台糖公司在當時是台灣最大的企業,但連巴士都沒有,用卡車接送員工,為了糖廠的修復生產,顧不上員工的福祉,把倉庫改成單身宿舍,可見當年台灣窮困的情況。

民國37年7月29日我們6人向公司報到,我分配到經濟研究室資料組擔任統計工作,其他五位分別在會計處、財務處及稽核室工作。經濟研究室有兩個組,一是編輯組,負責公司出版物的編輯事宜;另一是資料組,顧名思義,是搜集資料及公司所有有關的統計工作,還包括圖書室,搜集了相當多的圖書、雜誌、報刊,是同仁的精神食糧。因此,我借閱了許多書刊資料,於晚間閱讀,我也買了一本台灣省政府統計處37年剛出版的「五十一年來台灣統計提要」,包括日據時期及光復初期所有的統計資料。我藉此對台灣在日據時期及光復初期的情況,有了概略的了解。

台灣地區受日本佔據50年,由於日本政府採取「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政策,所以台灣生產以農業為主,至於工業也以農產加工品的糖與茶葉等為主。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配合戰爭的需要,才在台建設重化工業,如肥料、製鋁、鋼鐵、機械等工廠。唯日本在台實施「經濟實體統制法」,台灣生產的重要物資,都在政府控制之下,且以供應日本為主,在台灣則實施配給制,所以當時台灣一般人民都很清苦。

當時台灣的物價,一切均為政府控制之下,尚穩定。不過民國26年,日本發動全面侵攻大陸後,台灣亦受到戰爭的影響,物價開始上漲。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徵用台灣年輕人赴南洋參戰,導致農民、勞工短缺,嚴重影響農工生產,再加盟軍的猛烈轟炸,所有港口、碼頭、鐵路、公路、電力、工廠及水利設施,均遭炸毀,絕大多數生產及營運都受到影響,致物資供應短缺。民國32、33年台北物價每年都暴漲70% 左右,至戰爭最後一年的民國34年更漲414% ,陷入惡性通貨膨脹,民不聊生。

由於戰時遭到嚴重破壞,至光復初期的民國35年估計農工生產及交通運輸營運,不及日據最高生產期40% ,即60% 遭到破壞,不堪生產及營運。其中尤以電力受創最為嚴重,在日據時期電力裝置容量為32萬千瓦,但光復初期能發電者僅5萬千瓦,可見破壞至為慘重。再以製造業中占重要地位的製糖工業而言,原有製糖工廠42所,在台灣光復時,僅有8所倖免或只受到輕微損傷。再加以在日據時期,這許多建設的技術及管理階層皆為日本人所擔任;戰爭結束後,日本人被遣返回日本,以致當電力公司日本技術人員遣返回國時,稱「三個月後台灣將變成黑暗世界」。言下之意,我們日本人走後,讓你們中國人不僅不能將已遭受破壞的電力設施修復,甚至當時尚可運轉的設備,在日本技術人員走後,你們中國人將無法操作運轉,而成為黑暗世界。這雖是譏諷的話,但也顯現當時問題的嚴重。

台灣光復初期的艱苦奮鬥

台灣光復初期生產凋零,物資極端缺乏,而大陸內戰局勢迅速惡化,二百萬軍民來台,使台灣人口自600萬人遽增至800萬人,需要激增,物價飛漲,加以財政預算鉅額赤字,外匯存底枯竭,失業問題嚴重,台灣經濟已到了崩潰邊緣,民不聊生。

兩年半間物價上漲超過一千倍

台灣光復後,政府將日據時期發行的銀行券,改為台灣銀行發行的舊台幣,與大陸的法幣及後來的金圓券連結。因此,台灣因本身供不應求,物價大漲,更受大陸惡性通貨膨脹的影響,嚴重衝擊台灣的物價,致使台灣也陷入惡性通貨膨脹。

以台北市零售物價指數統計,38年6月幣制改革時的物價與37年6月比較,一年間上漲107倍,如再以38年6月與35年12月比較,兩年半竟暴漲1,281倍。物價如此凌厲上漲,呈現了兩種現象:

一、原發行舊台幣時,最高面額百元券,已不敷市場交易的需要,於是台灣銀行發行「即期定額本票」定名為「台銀本票」,與通貨並行流通。開始時發行五千元本票,仍然不能配合市場需要,旋即再發行萬元、十萬元的「台銀本票」,至38年6月幣制改革前的5月間,竟發行百萬元的「台銀本票」,可見通貨膨脹問題之嚴重。

二、不是物價每天上漲,而是一日數漲,我在台糖公司工作,因為台灣耕地有限,農民種稻或種甘蔗(製糖原料),會受米價、糖價變動之影響。因此台糖公司對糖價、米價變動很關心,要做研究,於是我每週二、五要到台北市迪化街永樂批發市場調查糖、米價,每種調查五家,有一段時間,我調查第一家米行,我記錄下來,當我調查完第五家米行後,再回到第一家米行時,米的價格就不同了。所以我說台灣的物價不是每日一漲,而是每日數漲了。

我們進入台糖半年後,台糖將仁愛路一棟三層樓的日式房屋,整修為單身宿舍,自組伙食團。台糖是每月5日發薪,我們單身人員拿到薪金後,隨即將當月的伙食費交伙食團主辦同仁,他立即到市場採買所需要的各種食品,如遲一點物價又漲。

當時在單身宿舍,我們都是年輕人,吃飯四菜一湯,一碗飯就把菜都吃光了,第二碗飯就是泡湯飯,還有大家買的醬瓜、豆腐乳,有時候好一點煎一個荷包蛋。我記得那時候一個雞蛋不到70塊錢,但到了民國38年6月已經漲到7100塊,漲了100倍,米也漲了195倍。真是民不聊生。

外匯存底枯竭

根據外貿協會出版的《外貿十四年》一書,透露民國38年6月幣制改革時,對進口外匯是採取自由申報制度,實施未久,外匯供應及調度即發生困難,不僅積欠國外銀行的外債達1千萬美元,台灣銀行發的信用狀,已被外國銀行拒受。在39年為因應春節需要,台灣銀行估計需要50萬美元,向國外銀行調借都沒有回應,不得已向當時陳納德將軍主持的民航空運公司商借50萬美元,以資挹注,可見當時外匯的捉襟見肘。

財政鉅額赤字

台灣光復初期,由於中央與地方收支暫不劃分,雖國防經費專案辦理,但影響收支的擴大,無法避免,收入面因日據時期的苛課雜稅,光復後都取消,而生產尚未恢復,新稅制尚未建立,對稅收都有不利的影響。因此,綜合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收支,每年都有赤字,也是助長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

圖二 2022年11月,葉萬安先生接受民間史料團隊成員訪談。
圖二 2022年11月,葉萬安先生接受民間史料團隊成員訪談。

嚴重落後的台灣工業

由風扇看當時台灣工業製品

當時台灣的經濟面臨崩潰,工業落後,台灣能夠製作的工業產品相當落後,我常講是「該搖頭的它不會搖頭,不搖頭的它搖頭」。該搖頭不搖頭的是風扇,早年台灣的電風扇是不會轉的。因為我很愛看書,當時夏天晚上宿舍裡很熱,我就去買電風扇。搖頭電風扇是大陸來的,很貴,本地電風扇不搖頭,便宜,我就買了個不搖頭的電風扇回來。買回來以後吹得很舒服。當時我才二十二、三歲,比我年長的同事看到我說:「小葉啊,這風扇不能吹啊,你吹久了以後腰痠背痛啊。不然就每15分鐘把電風扇換一個方向。」他這樣說,結果那天晚上我光看時間搬電風扇了,都沒看書。

「不搖頭它搖起頭來」的,則是電燈泡,那時候我們宿舍電燈泡才5燭光,根本不能看書。我就買了一個檯燈用50燭光的燈泡。但是兩個禮拜它就不亮了。我把它轉下來,一轉那玻璃燈泡的部分跟銅頭就脫離,搖起頭來了。

尹仲容先生主持工業委員會時,要改良電表、電燈泡等品質。電表有時跑得快、有時跑得慢,他就訂出一個標準,要經過檢查,不合格的退回銷毀。他請台灣建設廳派技術人員到各工廠輔導,要在三個月之內改進,不改進的話他要處罰。民國38年大同公司第一次生產會搖頭的電風扇,新生報經濟版頭條報導「現代化生產」、「系統性生產會搖頭的電風扇」,我跑去要買,一兩黃金一台!買不起啊,現在一兩黃金可買幾十台電風扇。後來電表也改善了,但電燈泡很多都沒改善,經檢查後發現有多達兩萬多個電燈泡不合格,就沒收後銷毀。

改革:困境中找出路

政府面對此艱難困局,咬緊牙根,凝聚800萬軍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踏上艱苦奮鬥的征途。一方面全力進行破壞的重建工作,另一方面確定兩大基本政策原則,在安定中求進步與農工相輔相成的發展。38年是台灣轉危為安的重要關鍵年。在經濟方面,該年4月推行土地改革第一階段三七五減租、6月實施幣制改革、7月成立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全力推動重建及工業發展工作、10月成立對日貿易小組,爭取對日記帳貿易,遂使日後經濟穩定與發展全面改觀。

重建工作

在當時財源、人力、物資極端缺乏的情況下,政府仍盡全力進行重建工作。不過,在開始時,祇能採取拆東牆補西牆,拚合移湊的方式,因陋就簡的整修,先勉強恢復部分或少量的生產與交通運輸運作,以能開工生產或營運為第一要務。

在光復初期,雖中央政府派遣技術、管理人員前來接收及進行修復工作,但就人力數量而言,與日本人遣返人數不能相比,嗣至38年底中央政府遷台前後,有較多的工程技術人員補充,但財力、物力仍然無著,故進度較慢。及至39年底美國對我經濟援助恢復,40 年初開始有美援物資到達,政府利用此有利機會方能積極進行修復工作,至 41年底農工生產與交通運輸營運已大致恢復光復前最高水準。

以電力為例:光復初期中央派遣來台電的技術人員五、六十人,與遣返日本在台電服務的3,000多名日本技術員工及工頭無法相比。為解決台電人力極端不足問題,當時擔任台電公司機電處長的孫運璿,負責電力的修復工作。面對此艱困局面,臨危不亂,到台北工專、台南工專與校長商量,希望兩校提供三、四年級學生到台電公司服務,除領薪水外,台電還提供食、住,而且畢業後可留在台電公司擔任正式職員。協商後兩校共派出近四百名學生到台電工作。台電就在這少數技術人力及原有員工共同努力下,五個月修復了80%的供電,粉碎了日本技術人員「三個月後台灣一片黑暗」的斷言。

在台電重建工作即將完成之際,同時進行兩大工作,一是民國38 ~ 41年間,完成烏來、立霧及天輪三個水力發電工程,其中的烏來發電所,在財力極度困難下籌資,並自力設計安裝的第一個水力發電廠,充分供應台北地區電力的需要。嗣後立霧及天輪水力發電廠,則獲得美援支持。另一是完成橫貫中央山脈的東西聯絡輸電網建設,當時台灣東西兩部分電力各自獨立,但西部電力不足,而東部過剩。在孫運璿極力促成下,台電工程師及工人在森林蔽天,渺無人煙深山裡,連路都沒有,要設置電桿架設電線;甚至在3,200公尺的高山上,也架設了輸電鐵塔,使東西兩電力系統合而為一,成為一完整的電力供應網,充分供應全台電力的需要。因而使台灣的電力普及率,於民國49年代達到99.7% ,超越日本及韓國。

本系列上下篇
< 幸運之神原來是我自己下猛藥替台灣經濟起飛鋪路 >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