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感動於何阿伯對人生際遇的豁達與灑脫

何奇財採訪側記
何奇財採訪側記
本文是系列的第5篇,本系列目前有7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何奇財的「紀念品」

圖 (右二、三)何奇財阿伯阿姆的生命經歷很勵志感人,(左一、二)鐘義德、張榮錦熱心協助採訪,我們銘記在心,滿滿的感謝。
圖 (右二、三)何奇財阿伯阿姆的生命經歷很勵志感人,(左一、二)鐘義德、張榮錦熱心協助採訪,我們銘記在心,滿滿的感謝。

文/孫曼蘋
圖/孫曼蘋

95歲的何奇財阿伯,身體健碩,臉上沒什麼細小皺紋,也看不出多少滄桑,穩穩坐在客廳沙發上,向我們講述他幾經波折磨難的生命歷程,好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般的淡定與怡然。

他說話很精簡,幸好總是伴他身旁的妻子陳彩治阿姆不時從旁補述,她的語言直白、純樸且真誠,這才讓我們採訪團隊可以更具體、更有同理心的去想像他那多舛豐富的人生經歷。

就在台灣光復那一年,18歲的少年郎何奇財在台灣以志願軍身分投入中華民國國軍,28歲時在大陸自中共解放軍退伍,透過親身參與多場戰鬥,他見證了國共內戰期間個人命運莫名任人擺佈的荒謬和無奈。尤其民國36、7年間,幾乎每半年他就身不由己的在國軍、共軍身分間切換一次,他兩度國軍、兩度共軍,交錯的被國、共軍俘虜過三次,國軍、共軍還各給了他一顆子彈,穿過胸腔、腳底板,其中一顆還與體內其他器官共存在他胸腔內70多年,這段經歷在不識真實戰爭的年輕世代如我們聽來,真是太匪夷所思、太錯亂、太傳奇了。

訪問中我好奇問他,他心中的敵人是誰?他效忠於哪一方?他不假思索地回說,戰時情況太過危急,他無暇去想哪邊好壞,反正去哪邊都是在打仗,也只能認命,「就是要活下去!」

我震撼住了!原來戰爭中,容不得、也不能讓你想太多,但能卑微的只求能活下去就好了。

阿伯從軍當兵打仗的經歷很離奇,當一介百姓常民日子過得也艱苦的難以想像。講到文革時期被迫天天寫莫須有罪名的自白書、被批鬥戴高帽羞辱、下放偏鄉勞改、妻小多年與他相隔遙遠、交通不便而難聚首等的酸楚,他忽然聲調上揚,語句變長,阿姆更是有些激動的描述獨力帶著三個幼兒生活的窮困與艱辛,那段歲月在貧苦夫妻心中想必是刻骨銘心的痛。

不過阿伯倒是很豁達認命,無奈或心酸似乎都未給他留下什麼遺憾。採訪中,我也問他,如果人生可以重新來過,他還是會去當志願兵嗎?他馬上回說:「對!只要有需要。」

這份灑脱可真是令人動容!

阿伯64歲時葉落歸根、回到台灣花蓮吉安老家,兩夫妻和小兒子何文頌各以2,000元台幣為本錢起家,再努力打拼一段人生。如今兒子從幫人打工到成了一家大理石加工廠老闆,兩老也早早買下一棟大廈式公寓,還清貸款,心安理得住在自己的家,阿姆將這個30多坪的家打理的清爽舒適,牆上掛著字畫,其中一幅是大媳婦寫的百壽文,茶几上有個阿伯專用的平版電腦,我們可以想像阿伯半躺在沙發上聽看Youtube上日本老歌的那份自在。

阿伯是這一四代同堂的家族的大家長,一女二子開枝散葉出了20多個內外孫及曾孫,兩位老人家都認得清楚,也知道在台灣、大陸、歐洲的子孫輩各自在做些什麼。

兩老現今衣食無虞、子孫滿堂,日子過的怡然自在,這應該就是歲月靜好的寫照,就是「上天疼憨人」的有力明證吧。

這篇採訪文稿從訪問、整理、校訂到後製編輯,歷經了八個多月,可真是一段力求完善的漫長路!難為何阿姆眼睛吃力還勉為其難校了部份文稿,也謝謝「避凡喧遊藝莊園」莊主鐘義德居中牽線及陪訪,花蓮縣教育網路中心退休老師張榮錦熱心安排採訪。炎炎的七月天,新冠疫情開始緩和了,在預定採訪行程之外,聆聽到何阿伯、何阿姆顛簸又勵志的生命故事,我們採訪團隊何其有幸有個這麼難得又難忘的際遇!

本系列上下篇
< 一則隔海呼喚家人的廣播兒子的心聲:聽到落雨聲,心肝就會爽 >

本文關鍵詞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