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 時代連結】我們家的磚廠:童養媳和古早磚瓦業

那些年,那些事,為何如此?原來如此!
圖一 紅磚最初見於福建沿海一帶。由於台灣有較多來自泉州、漳州的移民,他們把紅磚這特色帶入台灣,使台灣的磚瓦以紅色為主。(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
圖一 紅磚最初見於福建沿海一帶。由於台灣有較多來自泉州、漳州的移民,他們把紅磚這特色帶入台灣,使台灣的磚瓦以紅色為主。(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
本文是系列的第2篇,本系列目前有2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我們家的磚廠
圖一 紅磚最初見於福建沿海一帶。由於台灣有較多來自泉州、漳州的移民,他們把紅磚這特色帶入台灣,使台灣的磚瓦以紅色為主。(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
圖一 紅磚最初見於福建沿海一帶。由於台灣有較多來自泉州、漳州的移民,他們把紅磚這特色帶入台灣,使台灣的磚瓦以紅色為主。(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公有領域)

文/吳昱佑

童養媳

童養媳,閩南語稱之為媳婦仔(台羅拼音:sin-pū-á),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婚姻制度,指透過抱養或購買幼女撫養長大,待自己的兒子達到適婚年齡,便令雙方成婚。據學者陳顧遠研究,中國古代雖然沒有「童養媳」之名,但這種先養後御的情形,早在周代的媵嫁制度中就已經出現,宋以後普及到民間,並出現「童養媳」的名稱,反映了古代中國父系社會的特質[1]

清代初期的台灣,由於政府制定嚴格的移民政策,來台移墾的漢人性別比失衡,造成女性人口稀少。1790年代,清政府的移民政策漸寬鬆,性別失衡情形也減緩,但經濟考量卻成為童養媳大為流行的原因:對生家而言減輕扶養壓力,對養家來說則省去聘金等婚禮花費。至清代後期,茶業貿易興起,種茶、採茶、加工再到包裝,龐大的人力需求給收養童養媳提供了更大的誘因[2],這樣的制度也因此一直在台灣流行到20世紀初。

在童養媳的制度中,女性彷彿是父權家族的所有物,身為童養媳的幼女,甚至還會再被另嫁或轉賣[3],林啟顯先生的奶奶幼時輾轉於不同家族,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製磚業

1898年,日本殖民當局年在台灣各地推展「市區改正」的都市計畫,建立許多紅磚式建築作為官廳、官舍,也增加了用磚需求。在此之前,台灣的製磚主要是就地取材、依靠人力為主的濕式製磚,日本人引入了以機械化作業實現將原料高壓、高熱定型的乾式製磚法,使台灣製磚產業邁入現代化。

總督府將燒磚的窯體,依其經營者分為官窯與私窯,官窯擁有最新的技術與機器,規格化生產下效率高、品質穩定,所製產品多提供官廳舍或產業設施等。當時最大的官窯是台灣煉瓦株式會社[4]所製磚上皆印有TR字樣,以表示為Taiwan Renga公司所製。今天許多日治時期所留下的古蹟,很容易找到這種所謂的「TR磚」。

私窯所燒的磚則供給民間建設使用,所產的磚材較無特定的規則可循,又由於許多私窯同時生產瓦片,因此又有「瓦窯」之稱。在磚造技術現代化後,用以生產磚塊的原料土不再像早期直接就地取材,而是多用黏土,於是擁有較多黏土的河岸地區,便成為私窯的主要分布帶[5]。為獲取黏土,林啟顯先生家族的磚廠因此帶來挖地取土,順勢將農地轉變為池塘等歷史記憶。


注解

[1]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1998),頁23-25。

[2]曾秋美,〈傳統台灣婦女命運的具體象徵——媳婦仔〉,南崁媳婦仔的生活世界 –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5.05,http://www.twcenter.org.tw/wp-content/uploads/2015/05/g02_16_02_05.pdf,擷取時間:20220918。

[3]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1998),頁35。

[4]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展覽企劃組,〈起厝.磚瓦諸事會社〉,《高雄文獻》第四卷第一期(高雄,2014),頁141-152。

[5]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展覽企劃組,〈起厝.磚瓦諸事會社〉。


延伸閱讀

一、論文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展覽企劃組,〈起厝.磚瓦諸事會社〉,《高雄文獻》第四卷第一期(高雄,2014),頁141-152。

二、線上資源

朱真一,〈1930年前後的鴉片抗爭;蔣渭水vs連雅堂 (上)〉,《民報》專欄,2014.10.01,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fa0ea0b2-1e8c-4782-a6ef-b4f9426f6652,擷取時間:20220918。

曾秋美,〈傳統台灣婦女命運的具體象徵——媳婦仔〉,南崁媳婦仔的生活世界 –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5.05,http://www.twcenter.org.tw/wp-content/uploads/2015/05/g02_16_02_05.pdf,擷取時間:20220918。

本系列上下篇
< 我們家的磚廠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