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進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中國班受訓

葛敦華
葛敦華
本文是系列的第2篇,本系列目前有5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那段英烈的日子‧葛敦華

本文摘自許劍虹著,《那段英烈的日子:中日戰爭勇士餘生錄》,第137─158頁,原篇名〈反攻諾曼第的海軍槍砲官──葛敦華〉,金剛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出版。

準備前往英國深造的國府海軍中尉葛敦華
圖一 民國32年,準備前往英國深造的國府海軍中尉葛敦華,在行前留下了這麼一張珍貴的照片。(書中此圖由葛明提供)

文/許劍虹撰寫,滕淑芬、羅國蓮編輯
圖/羅國蓮翻拍自《那段英烈的日子》

雖然從頭到尾沒與敵人交鋒,但是由海軍佈下的水雷還是起到了遏阻日軍沿著長江西進的行動,有力支援了武漢保衛戰的局面。只要能多為武漢爭取到一天的時間,國民政府就更能完善首都的遷移工作。而葛敦華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態度,向陸軍高層據理力爭的表現,更是讓他在同學之間深獲信賴。

後來為了保住這批海軍的最後種子,陳紹寬將軍又把學校轉往更內陸的貴州省桐梓縣。由於已經失去了所有的艦艇,且陸軍又迫切需要海軍提供人手上的支援,航海班第七期與第八期學生在民國29年提早畢業。葛敦華則以中尉砲台員的身分,被派到宜巴要塞區第1總台工作。

不過這段時間海軍能做的,也只能夠以水雷或者艦砲消極抵抗來犯日軍,可以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陸上的戰鬥主動權大多還是在陸軍手中,多數時候海軍無法像空軍與陸軍一樣大規模殺傷敵軍,更讓葛敦華難堪的是,他們都換上了陸軍的衣服戰鬥,過去學習來的海軍規章與禮儀完全無法發揮作用。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為了確保「歐洲第一」的戰略能順利實施,美國與英國開始經由「駝峰航線」將戰略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入中國,也確保國軍能把日軍拖在亞洲戰場上。只是由於缺乏港口的原因,中華民國海軍得到的援助比起空軍與陸軍而言,極為稀少。

考量到即使有軍艦也開不回來,國民政府決定選派優秀海軍人才到美國與英國進修。這個決定得到美國的支持,並且向中華民國海軍提供經費。經過嚴格的篩選之後,包括葛敦華在内的74名海軍軍官於民國31年12月通過了前往歐美進修的考核。至於誰到英國去,誰又要到美國去,則完全由抽籤來決定。

結果葛敦華與其他23名軍官抽到了去英國的籤,其餘50人則通通送往美國。可見在協助中國發展海軍方面,美國比英國大方許多。只不過在援助中國的序列方面,海軍實在是排在非常後面,所以葛敦華他們在重慶多待了近半年的時間,才等到出國的飛機。

他們於民國32年6月24日離開重慶,前往雲南省昆明搭乘美國陸軍航空軍的C-47運輸機飛往印度。那一次搭乘飛機的經驗,給葛敦華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從C-47運輸機往下看,喜瑪拉雅山在他眼中就如同一個被冰凍的海洋那般壯觀。

只是喜瑪拉雅山的氣壓變化無常,因此C-47時常會突然急速下降,讓葛敦華的頭好幾次都要撞上座艙頂。最後他們一行人飛抵印度加爾各答(Calcutta),再搭乘火車開往孟買(Mumbai),在那裡,24名中國海軍軍官搭上了開往英國的商船。

為了防範隨時可能出沒的日軍與德軍潛艦,英國皇家海軍派出了7艘驅逐艦與一艘巡洋艦護衛葛敦華一行人搭乘的商船。根據葛敦華的回憶,艦隊在行經地中海的時候還真遭遇了德國海軍的U型潛艦(U-boat),好在周邊的皇家海軍艦艇立即針對眼前的危機做出反制。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的U型潛艦
圖二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的U型潛艦。(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兩艘皇家海軍的驅逐艦立即脫離編隊,一艘負責捕捉德軍U型潛艦,另一艘則往海底投下深水炸彈。不敵英國皇家海軍專業的反潛作戰,德軍U型潛艦只能放棄攻擊。這可能是自葛敦華考取海軍學校以來,第一次親眼看到真正的現代化海戰。

潛艦與反潛作戰在海戰中的效能,也深深吸引了這位海軍上尉軍官的注意。中華民國未來若想搞好海軍建設,絕對不能忽視潛艦的發展。他們於1943年10月7日抵達英國利物浦港(Liverpool),即被安排進入格林威治(Greenwich)的皇家海軍學院(Royal Naval College)中國班展開訓練。

一開始,他們先花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重新學習海軍禮儀。由於馬尾海軍學校本來就採用英國制度,且學生本來就被要求有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所以大家很快就適應皇家海軍學院的生活。這也是自抗戰爆發以來,葛敦華感到最愉快的時刻,總算可以重拾起身為海軍軍官的尊嚴了。

身處瀕臨戰場第一線的英國,葛敦華接受的訓練自然沒有到美國的50名中國海軍軍官那般完整。但也因為美國海軍的艦艇、飛機、人員與後勤補給樣樣充足,根本輪不到讓在本土受訓的盟國海軍人員上場參戰,因此這50名中國海軍軍官在受訓的一年半時間裡完全沒有離開過安穩的大後方。

反而是到英國進修的中國海軍軍官,除了4人被派到普利茅斯港(Plymouth)學輪機外,其餘20人都在完成禮儀訓練後被賦予皇家海軍少尉軍官的軍階,直接被派到軍艦上「實習」半年。這樣的安排,讓葛敦華有了留美同學們所羨慕不已的參戰機會。

在「鎢行動」中遭英軍炸射的德國海軍超級戰艦「鐵必制號」
圖三 在1944年4月3日由英國皇家海軍發起的「鎢行動」中,遭到英軍艦載機無情炸射的德國海軍超級戰艦「鐵必制號」。

獵殺「鐵必制」

受到地中海反潛作戰的刺激,葛敦華一開始最想學的就是潛艦技術。只是英國皇家海軍還是把潛艦視為太敏感的科技,不願意讓來自中國的學生吸收太多相關知識,所以葛敦華只能退而求其次,與他的同學黃廷鑫一起被分發到護航航空母艦「搜索者號」(HMS Searcher)上實習。[1]

「搜索者號」隸屬於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Home Fleet),母港位於蘇格蘭北部的斯卡帕姆(Scapa Flow)。而本土艦隊的主要任務,是確保英美聯軍對北冰洋海上交通線的掌握,因為美國與英國的一切援助物資,都必須經由這條被稱呼為「極地航線」(Arctic Convoys)的海上通道送往蘇聯。

在美英聯軍於西歐開闢第二戰場以前,蘇聯是唯一能夠在歐洲大陸牽制納粹德國擴張的國家,因此「極地航線」的重要性一點也不輸給「駝峰航線」。儘管蘇聯在史達林的鐵腕統治下,已經於二戰爆發前實現了國家的重工業化,但是紅軍在戰爭初期幾場與德軍的大規模較量中仍遭遇慘重損失。

為了鼓勵史達林繼續抵抗希特勒,包括P-40戰鬥機、「颶風式」戰鬥機、P-39攻擊機、A-20轟炸機、M3「斯圖亞特」(Stuart)戰車、M4「雪曼」戰車與「十字軍」(Crusader)戰車等重武器,都經由這條「極地航線」源源不斷的被送往蘇聯。不過比起這些裝備,美國給蘇聯最大的幫助還是用來恢復重工業的大型工廠器具。

這條航線的存在,對同盟國打擊並戰勝希特勒的戰略佈局至關緊要。而依據羅斯福與邱吉爾「歐洲第一」(Europe First)的規劃,盟軍要在擊敗納粹德國以後才會將注意力轉往亞洲。葛敦華明白,此刻全球的命運已經緊緊的綁在一起,唯有早日推翻第三帝國,才有可能早日為祖國中華民國帶來勝利。


注解

[1]「搜索者號」為美國西雅圖──塔科馬造船公司(Seattle-Tacoma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設計,做為《租借法案》物資,於民國32年4月提供給英國皇家海軍的「博格級」(Bouge-class)護航航空母艦。與其他20艘一起租借給英國的首批「博格級」航艦一樣,「搜索者號」屬於皇家海軍的「攻擊者級」(Attacker-class)航空母艦,專門負責防空與反潛任務。日本投降後,這艘航空母艦被歸還給英國,並且於1946年2月7日除役。解除了武裝的「搜索者號」,被賣給了希臘瓦蒂斯(J & A T Vatis)輪船公司,並被改裝為一般名為「西奧船長號」(Captain Theo)的商船,繼續服務到民國55年才又由香港船王董浩雲經營的中國航運買了下來。因為董浩雲與中華民國政府始終維持友好關係,重新被命名為「東方銀行家號」(Oriental Banker)的「搜索者號」也就時常造訪台灣,最後這艘葛敦華將軍曾經服務過的皇家海軍航空母艦,於民國65年8月21日在高雄被拆解,與中華民國有著非常特殊的情誼。

本系列上下篇
< 📖反攻諾曼第的海軍槍砲官──葛敦華📖獵殺德國超級戰艦「鐵必制號」行動 >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