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 時代連結】同命鴛鴦 異地逢春:大飢荒、批鬥與金瓜石

那些年,那些事,為何如此?原來如此!
1946年,土地改革運動時期,農民對地主進行批鬥
1946年,土地改革運動時期,農民對地主進行批鬥
本文是系列的第4篇,本系列目前有4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黃曾雲子

文/吳昱佑

黃炯耀先生渡海來台,與1943年廣東的大饑荒有直接關係。廣東地處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稻米一年兩收;作為中國具代表性的僑鄉,廣東又擁有僑匯經濟的支援,正常情況下極少發生飢荒。然而1942年夏天,全省64縣市降下連續十餘日的暴雨,使早稻大面積欠收;而正當農民寄希望於冬天收成的晚稻時,廣東又遇上旱災。此時不僅稻作歉收,在日軍「以戰養戰」的策略下,交通、僑匯中斷,省外、海外糧食也難以運入,天災人禍交織,糧價上漲4-5倍[1] ,終於導致飢荒。學者吳智文、曾俊良以時人蔡廷鍇所留下的史料估算,飢荒中有百萬餘人餓死、十萬餘人逃荒[2]

自1938年武漢戰役結束以後,膠著的中日戰爭使日軍、國民政府、中國共產黨(下稱「中共」)三方皆極力爭取農村[3] ,農村民眾於是產生政權不斷輪替的歷史經驗。中共建立政權後,延續了「土地革命時期」中所訂定的方針。有「農民運動大王」之稱的彭湃就曾提出:要對「反動派」與「土豪劣紳」們「大殺特殺,殺到他乾乾淨淨!殺到海港的水都成赤色![4]」,可見一旦遭中共劃定為地主,就得受相當強烈的「批鬥」,黃翠華女士的大伯便在饑荒時死於「批鬥」中,黃家人以「紅匪」稱呼中共,此稱呼下埋藏著的是難以言表之傷痛。

1946年,土地改革運動時期,農民對地主進行批鬥
圖 1946年,在中共控制的區域,農民正在對地主進行批鬥。(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黃炯耀先生來台的奮鬥生涯,也與水南洞的礦業史緊密交織。1945年「台灣光復」,國民政府成立臺灣金銅礦籌備處,接收原屬於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卻受戰爭破壞的金瓜石礦山。民國三十七(1948)年,籌備處成為臺灣金銅礦務局(1955年再改組為臺灣金屬礦業公司),走過戰後初期的重建、1960年代的榮景,後來受到國際期貨市場影響,於1970年代開始衰退,至1987年歇業、1991年併入台糖,其在金瓜石的經營終於步入歷史[5] 。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麵食文化。傳統上典型的閩粵餐飲並不包括饅頭、麵疙瘩等「北方麵點」。1954年美國國會通過〈農業貿易發展與協助法案〉(Agriculture Trade Development and Assistance Act),自此臺灣引進美援麵粉,來自外省的麵食文化有了物質基礎,開始改變了台灣飲食史[6];製作麵食也成為包括黃先生在內的那一輩台灣民眾,於窘困身心環境下得以豐富生活的重要一環。


注解

[1]張卓婭,〈淺析1943年廣東大饑荒〉,《知識經濟》,2010年11期(廣州,2010)頁162-163。

[2]吳智文、曾俊良,〈一九四三年廣東大旱〉,《中國減災》, 2011年1X期(北京,2011),頁28-28。

[3]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修訂版(上)》(臺北:聯經,2001),頁335-338。

[4]郭德宏,《中國近現代農民土地問題研究》(青島:青島出版社,1993),頁462-463。

[5]蘇曉玲,〈長河淌淌 流金爍爍~臺金公司的金銅歲月〉,《檔案樂活情報》電子報,61期(新北,2012),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30083759/http://alohas.archives.gov.tw/61/search.html,擷取時間:20220522。

[6]劉維開、陳百齡、王亞維,《生活.話當年:1950、1960年代國家檔案影像專輯》(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17),頁18。


延伸閱讀

1.專書
郭德宏,《中國近現代農民土地問題研究》,青島:青島出版社,1993。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修訂版(上)》,臺北:聯經,2001。
劉維開、陳百齡、王亞維,《生活.話當年:1950、1960年代國家檔案影像專輯》,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17。

2.期刊文章
張卓婭,〈淺析1943年廣東大饑荒〉,《知識經濟》,2010年11期(廣州,2010)頁162-163。
蘇曉玲,〈長河淌淌 流金爍爍~臺金公司的金銅歲月〉,《檔案樂活情報》電子報,61期(新北,2012),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30083759/http://alohas.archives.gov.tw/61/search.html,擷取時間:20220522。

本系列上下篇
< 同命鴛鴦 異地逢春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