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如青講述,羅國蓮、郭芷毓整理
圖/李如青繪
由戰利品變身為中華民國大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殖民統治下的南亞和中南半島國家擁有許多開發資源(包括林木資源)的專利權。繪本第一部的封面是阿美、阿沛、阿蘭三頭小象,以及後面森林裡的象隊,牠們是緬甸的森林象,大約五歲開始接受工作象的訓練。阿美就是後來的林旺,當年在緬甸叢林時,牠們所屬的象隊就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財產,負責在森林裡面拉木頭,總共近200頭。
後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林旺被日軍第十八師團俘虜,成為運輸象,負責運輸物資和武器。第十八師團又叫做菊兵團,菊花是日本皇室之花,因此菊兵團也是皇室軍團,是有名善戰的部隊。
1945年2月,中國遠征軍新一軍第三十師渡過瑞麗江突襲日軍後方,林旺和另外12頭大象被擄獲成為戰利品,並加入國軍行列。
圖三是合成很多歷史照片畫成的。當年除了13隻大象,還有三個緬甸人留下來,就是這三個緬甸人來教新一軍的人如何照顧這13隻大象。
我本來要寫更多的故事,打算把13隻大象分別畫出來,每隻都有名字,都有一個少年兵負責照顧牠,讓13個少年與13隻大象都有自己的故事,可惜毅力不夠就放棄了。而少年兵年紀最小的只有七歲,在當年七歲就當兵,就拿槍;我拿過假的,已經很重了。這是當時新一軍第三十八師,最好的一種湯姆森衝鋒槍。
象隊是叢林戰場上國軍的最佳戰友
當時在叢林裡,一定要靠騾馬和大象來負責搬運,很多車子是沒有辦法用作交通運輸工具的。因此部隊裡搬木頭、石頭,清運戰場等等,都是大象的工作;牠們也参與了修築滇緬公路的工程。
有一張圖是不會有照片的,就是軍機迫降這張。當年抗日戰爭一開始的時候,中華民國國軍被打得無力還手,但美國陳納德先生帶領的飛虎隊幫忙扭轉了一些頹勢,只是緬甸到處都是森林,萬一飛機墜毀誰能夠及時救援?一般人在叢林裡走,十公里要走兩個禮拜,但是大象不需要道路,牠們可以及時趕去。
象隊的工作除了幫忙建橋鋪路,還有就是蓋飛機場,那時候需要太多飛機了,所以有人說雲南大概是那時全世界飛機場密度最高的地方。在沒有壓路機的情況下,只能拉壓路石,但壓路石很重,全部用人去拉,恐怕兩個小時還拉不到兩公尺,但如果換大象,大概兩個小時就可以拉200公尺!在那個時代、那個現場,大象比人有用太多了。
滇緬公路上患難與共的革命情感
滇緬公路有72拐、64拐很多拐,而圖中的「晴隆24拐」在貴州。對歐美各國而言,滇緬戰爭是太平洋戰爭中比較關鍵性的一役,而又很少有一個斜坡有這麼集中的拐彎路段,所以「晴隆24拐」常常被拿來代表亞洲戰場。
二次世界大戰時,整個亞洲戰場最重要的是滇緬戰爭,這場戰爭的勝負關鍵是中國當時對外聯絡的唯一通路「滇緬公路」,而惠通橋就是滇緬公路的咽喉,因此砲火都集中在這座橋。它總共被炸斷過幾十次,炸斷就修、修完又被炸、炸完又修……有好幾次還被日軍奪去。
由這座橋往雲南騰衝方向走過去一點點,有另外一座小山丘叫松山。國軍的少年兵在那裡戰死了好幾千人,就是為了爭奪重要的戰略位置。
滇緬戰爭結束後,遠征軍要從緬甸回國,當時機場多、飛機也很多,所以很多人都是坐飛機回國的。但大象坐不上飛機,只能跟著騾馬一起走。問題是,大象才走一天就跟不上,騾馬很快就走了老遠,到後來只剩下這13隻大象單獨走。
從緬甸走到雲南,國軍最初俘虜的13隻大象死了六隻,也不知道是怎麼死的,那最開始提到的阿美、阿沛、阿蘭難道就沒事嗎?孫將軍為什麼要把這三隻大象帶來台灣?這其中一定有理由,我猜想或許牠們和別的大象不一樣,因為和人患難與共,所以培養出了革命情感?
那麼,在這裡我應該安排怎樣的畫面,才能有一點故事張力?要阿美、阿沛、阿蘭誰跌倒?最終要有一頭象跌倒,而且跌倒的方式還要特別一點……後來我安排牠們在雨中跌倒,因為亞洲象需要水,下雨牠們特別開心,這段路氣候卻又特別乾燥,道路非常堅硬。雨中滑落山坡,關鍵時刻阿美、阿沛、阿蘭相互的扶持,這樣的革命情感讓夥伴看見了,將軍知道了,所以這三隻象行影不離的在一起,所以日後的每一次遷徙也要將他們保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