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時代連結】太平島、太平艦和我:美國援艦與接收南海諸島

那些年,那些事,為何如此?原來如此!
太康艦
太康艦
本文是系列的第2篇,本系列目前有2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太平島、太平艦和我
圖一 美國援華「八艦」之首的「太康」艦,原為美軍「懷菲爾斯(Wyffels)」號護航驅逐艦。(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一 美國援華「八艦」之首的「太康」艦,原為美軍「懷菲爾斯(Wyffels)」號護航驅逐艦。(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文/廖文瑋

美國援艦

1941年初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讓同盟國家可以援引此法案要求美國租借艦船。1943年下半年起,國民政府有了租借軍艦的興趣,與美國一拍即合。

起初美方提出了護航驅逐艦4艘、掃雷艦4艘的方案,而中方則希望將2艘護航艦和2艘掃雷艦替換為潛艇與佈雷艦。美國因為在戰時缺乏潛艇和佈雷艦可借,提議將4艘護航驅逐艦中的2艘降級為巡邏艦。雙方商討過後,美國決定租借2艘護航驅逐艦、4艘掃雷艦和2艘護航巡邏艦給中國。這8艘軍艦,即是以「太康」、「太平」為首的「八艦」。相較於英國援華的輕巡洋艦「重慶號」、和驅逐艦「靈甫號」,雖無大型軍艦,但數量更多,談判過程也遭遇較少波折。

伴隨戰爭落幕,《租借法案》失效,但美國對中國海軍的援艦步伐不僅沒有放緩,反而加速進行。1946年7月16日,被稱為「援華海軍案」的《512號法案》得到國會通過,法案旨在戰後協助中華民國海軍的重建,允許美國總統「售賣、交換、租借、贈送、移讓」等方式,將過剩的271艘小型軍艦交付給中國。於是兩年內我國海軍共接收了131艘船艦,數量算是相當龐大。

美國援助的船艦雖多,但僅限於護航艦或輔助艦,缺少強大的一線主力艦。原因是美國對於援建中國海軍,止於「維持沿海及內河之安全,並防止海盜之侵擾,以維持海關業務」[1]。這種「小型海軍論」一方面反映美國顧慮中國國力無法供養大型艦隻,另一方面也有驅使中國海軍配合美國全球戰略的考量。即便後來冷戰爆發,美國需要藉助中國來圍堵蘇聯,採取的依然是這種作法。

接收南海諸島

一般而言,11、12月份的南海氣候惡劣,並不適合航行;漁民們都習慣在隔年春暖花開之際南下捕魚,但這與1946年末,南下接收西沙南沙的海軍一開始收到的情報並不相符,加上此次初航缺乏引水員,前期的進駐並不順利。

由於前往南沙群島需要三天航程,而西沙只需一天,起初艦隊指揮官林遵為了讓國軍同時進駐南沙與西沙,決定讓進駐南沙的「太平」、「中業」兩艦提前兩天出發,「永興」、「中建」隨後啟程。於是11月12日,林遵率領「太平」、「中業」先行出航,然而才一個小時兩艦便折回了海南的榆林港,原因是「太平」艦的羅經故障。18日,林遵再次率領兩艦出發,然而出發後即收到南沙群島處於低氣壓中的氣象報告,由於擔心颱風,不得不在出發一天後再度折返。

圖二  太平島上的「太平艦到此」碑,側邊書「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立」。(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二  太平島上的「太平艦到此」碑,側邊書「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立」。(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兩度前往南沙失利,使得艦隊放棄同時進駐西沙與南沙的目標,決定讓「永興」、「中建」於27日先到西沙完成進駐工作。12月9日,林遵按原訂計畫率領艦隊第三次啟航。為避免颱風,艦隊順越南海岸南下,向東駛入南沙群島,終於順利在12日抵達太平島。完成搜索工作、人員登陸、物資運輸工作後,14日進行升旗及接收典禮,並以艦名「太平」命名該島,在島上立下「太平島」石碑。回程時氣候與海況良好,直接北上,行經南鑰島中業島[2]、雙子島和西沙群島的中建島後,18日返回榆林港。美中不足的是太平艦「機件損傷過甚」,回程沒有能登陸更多島嶼。[3]


注解

[1]〈商震致蔣介石報告〉(1946年1月3日),臺北,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檔案,002-020400-00044-039。轉引自程玉祥,〈戰後海軍與南海諸島收復研究(1945-1949)〉,南京大學中國史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頁39。

[2]與太平島一樣,「中業島」亦是根據艦隊中的「中業」艦命名的,「中業」艦亦登島立碑。1971年後中業島遭菲律賓佔據。

[3]〈林遵致海軍總部亥鹹二電〉(1946年12月15日),《進駐西、南沙群島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轉引自程玉祥,〈戰後海軍與南海諸島收復研究(1945-1949)〉,南京大學中國史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頁116。


參考文獻

程玉祥,〈戰後海軍與南海諸島收復研究(1945-1949)〉,南京大學中國史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

賀懷鍇,〈美英援助與戰後國民政府海軍重建〉,《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8第11期,頁48-58。

本系列上下篇
< 太平島、太平艦和我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