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自張郁廉,《白雲飛渡:中國首位戰地女記者張郁廉傳奇》,第120-173、248-256頁,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出版。
文/張郁廉撰寫,滕淑芬編輯
圖/取自《白雲飛渡:中國首位戰地女記者張郁廉傳奇》
1944年夏季,盟軍在歐洲反攻,開闢了第二戰場。麥克亞瑟在太平洋上展開躍島進攻,使日軍驚恐萬狀,改變作戰計畫,調集兵力,向我河南、湖南、廣西的主要交通線進攻,企圖打通從中國大陸到中南半島的陸上交通,策應南洋。穩定近兩年的戰局突然逆轉,我抗日基地陪都重慶及大後方受到嚴重的威脅,人心惶惶。1945年,中國對日抗戰進入第八年,人民生活益形艱苦,但大家團結一致,共赴國難。我國軍雖然犧牲慘重,但始終不屈,牽制百餘萬日軍在中國戰場,讓盟軍能從容反攻。
1945年8月初,美軍在日本廣島及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迫使日本軍閥不得不於8月中旬向中國和盟邦宣告無條件投降。8月14日夜晚,日本投降的喜訊傳來,後方各地軍民歡喜如狂,湧向街頭,歡呼狂舞,爭放鞭炮,敲鑼打鼓。殘酷的戰爭終於結束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勝利了!
這場戰爭,在中國歷史上造成了空前浩劫。我海、陸、空戰士陣亡、負傷、失蹤的總數近四百萬人,而人民直接或間接死傷在兩千萬人以上,流離失所者達一億以上。資源、財產的損失更不計其數。生離死別,妻離子散,慘絕人寰!這期間,我親身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目睹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自己成熟了許多。戰爭使我變得堅強、自信和現實,對是非、善惡、恩仇更形分明、固執,往日的樂觀和天真已被磨掉,這種改變連自己也覺得詫異。
回顧這場戰爭,桂籍的好朋友中,不少身受其害,多以悲劇終其一生。先說我們的好朋友劉政因,他家世、學歷、經歷優於常人,其父劉哲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及政府考試院院長。劉政因工大畢業後赴美深造,獲工程碩士學位,抗戰初期返國參加抗戰,認識了年輕貌美、從事新聞工作的龔德明小姐,兩人感情進展迅速,已論及婚嫁。當時許多年輕人嚮往陝北延安,兩人說好同去延安,龔先行,劉後隨。但劉因家庭原因未能履約前往,劉給龔寫去無數信函,都沒有回音。龔德明在延安苦等兩年,這期間,龔被萬里長征英雄、抗日軍政大學校長羅瑞卿看中,成為羅的愛人。
前文曾提到我到延安採訪時遇到龔,她已改名「龔明因」,知道劉政因還在苦苦等她,萬分無奈。劉在重慶得知龔的近況,也悲痛不已。後來劉和從上海逃難來的女孩小俞草草結了婚。婚後劉政因被派到陝西西安任軍委會駐西安顧問辦事處主任。有一天他帶著太太,手抱女兒,在熙熙攘攘的馬路上,突然碰到迎面走來的龔明因和尾隨的「勤務兵」,場面尷尬。龔不知劉已結婚,她是以「外出治病」為藉口,想脫離延安,到重慶找劉政因。最後,還是由劉設法,幫她甩掉跟隨者,把她送到寶雞,再轉乘公路車去重慶。劉囑她在重慶等他,說他一定會離婚。結果婚沒有離成,次年即1945年抗戰勝利,劉被派到東北接收,出任中東鐵路局董事長,龔無奈地返回南京家鄉,最後和別人結了婚。他們兩人各自的婚姻都不美滿。劉政因來台灣後,在遺憾中英年早逝。
孔祥集是桂籍小學時的學長,山東人,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在情報及軍警單位服務,多少帶些秘密色彩。抗日戰爭期間,曾派赴蘇聯、伊朗、日本等國工作。個性風流倜儻,到台灣後雖有日籍妻子小葉子及兩子(雙胞胎),但後來小葉子攜兩子返日本省親,沒有回台。孔兄老年生活孤寂,子女雖多,但缺少情感和聯繫。他於1993年6月病逝台北,只有曾被他遺棄不顧的兒子孔令誠為他送終。
最讓朋友們惋惜的是常蔭集,他也是哈爾濱工大畢業生,滿族旗人,一表人才,高挑俊挺,才智出眾,人緣好,流落後方的東北人尤其哈爾濱工大的年輕人都視他為領導者和大家長。他在資源委員會服務,許多年輕漂亮的女孩子想盡辦法接近他、追求他,都遭他拒絕,原因是在東北家鄉已有妻室和子女。對日戰爭持續了六七年,看來結束無期,留在故鄉的親人全無消息,不知生死,在後方許多人漸漸開始建立新家庭,「抗戰夫人」這一名詞應時而生。常蔭集不再堅持,和西安來的志同道合的女孩鄔漢貞結了婚,接連生了兩個兒子。
抗戰勝利後常蔭集和美國受訓三年返國的孫運璿,由他們所服務的資源委員會派赴東北遼寧,接收電力系統。兩人和其他四位接收大員到了重慶白市驛飛機場,還有十分鐘飛機就要起飛,忽然接到經濟部電話,要孫運璿留下來招待幾位美國工程師,孫只好從機場折回重慶。而常蔭集隨其他幾位,帶著孫運璿的行李先行飛往東北。後來孫運璿又應老長官黃輝之邀去了台灣,放棄去東北的機會,儘管東北的發展前途最被看好。從此也注定了兩人完全不同的命運。
孫運璿在1989年出版的《孫運璿傳》中提到:「一通電話,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如果那通電話晚來十分鐘,我上了飛機,如今不是身陷大陸,就是早已升天了!」
常蔭集返回家鄉,接收並重建東北被破壞的電力系統,並和老母、妻兒團聚,鄔漢貞攜兩子暫返西安娘家。原配不能諒解常再娶的事實,終日吵鬧不休,逼常和鄔離了婚。「文革」時期,常蔭集遭到迫害,在種種壓力下,竟跳樓自殺了。鄔漢貞的兩子後來被常家以「歸宗」為名強行帶走,逼得鄔漢貞精神失常,瘋瘋癲癲至今。
孫運璿後來在台灣,從電力株式會社機電處處長做起,而後升為總工程師、協理和總經理。他在台電工作了近二十年,為台灣的經濟起飛鋪上跑道。離開台電後,他在政壇平步青雲,1978年,被委任為行政院長,直到1984年2月突然中風病倒辭職為止。孫運璿以一個在北方鄉下出生生長受教育的一介書生小公務員,在沒有任何政治或人事背景的情況下,竟能登上閣揆要職。他的成功不是靠機運或是天時地利,他學有專長聰明踏實苦幹,為人誠懇勤儉擇善固執,而他的孝順在台灣更出了名。蔣家兩代對他的器重固然是主因,桂籍在立法院對他的學識和為人的讚揚及對他的種種協助,也功不可沒。
孫運璿和我家的交往,始於1945年,此時他在美國結束受訓,返回重慶,由常蔭集帶來,從此成了我們「廉廬」的常客。他和桂籍的個性有不少相似處,兩人頗談得來。遷到台灣後,孫運璿和俞蕙萱結了婚。他夫婦和我們兩家交往密切,互信互助,桂籍和運璿成了莫逆之交。我們家的世交好友如杜桐蓀威莉夫婦、易國瑞羅協邦夫婦、王墨林夫婦等,也都變成了他們的好朋友。
《孫運璿傳》第一四九頁這樣提到桂籍:曾任「立委」黨部書記長的孫桂籍,是他相交四十年的好友,年輕在哈爾濱時就在一起暢談國事。孫桂籍把政壇派系、官場慣例、黨國大老的好惡,都一一傳給了這位小老弟,並擺平他與「立委」間的歧異。如果孫運璿對「立委」有不周到之處,孫桂籍往往會出來打圓場:「他是書呆子,不懂官場禮貌,千萬不要跟他計較。」
1976年7月3日,桂籍在國際關係研究所開會會場,因心臟病突發逝世,好友孫運璿悲痛逾恒,輓聯寫道:「患難交深愛我如弟視君如兄,後死敢忘一言諾;天人永隔大業未安赤氣未靖,先生胡不十年留。桂籍吾兄千古,弟孫運璿敬輓。」
1945年(民國34年)夏天,日本政府向盟方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密蘇里軍艦上簽訂投降書,正式向盟軍投降。我政府派何應欽將軍代表我國出席,同學好友朱祥麟(筆名朱啟平)以我新聞界代表、《大公報》名記者的身份參加,實地報導受降典禮經過。中國戰區(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東三省不包括)包括台灣、澎湖及越南的日本陸、海、空軍應向我指定的受降主官全部投降。當時日本投降的總人數為一百二十八萬三千二百四十人。自1931年(民國20年)9月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民國34年)8月宣佈投降為止,十四年戰爭中,我國軍民的生命財產傷亡和損失慘重。由於日軍大肆屠殺和濫行轟炸,一般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實難以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