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昱佑
圖/鄭元慶提供
時間:1940.03.01金曜日(即星期五)
出處:《高雄州潮州郡新北勢公學校卒業紀念帖》
日本國旗上的標語中譯(由右至左):國語常用家庭之光 / 日本精神始於國語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降,中日兩國關係緊張,於東北、華北矛盾不斷加劇。日本對於台灣殖民政策也隨之發生變化,一改過去由文官總督們所主導,一定程度開放台人追求自治的「同化政策」,改由海軍出身的武官小林躋造接任總督[1]。1937年隨著中日因七七事變全面開戰,日本本土的近衛文磨內閣提出「國民精神總動員」,小林躋造總督於是提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治台三原則[2]。於是,一場名為「皇民化」、服務於戰爭的大型精神改造運動在台灣如火如荼展開了!而教育作為「皇民化運動」的重要手段,學校也就成為這場精神改造行動的大本營。這一張攝於1940年潮州郡新北勢公學校畢業典禮的相片中,呈現許多「皇民化」教育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從標語、服裝、髮型、人物行為等事項一窺那個時代的氛圍。
首先是標語,講台後側的日本國旗上大大書寫著「國語常用家庭之光,日本精神始於國語」的標語。近代以來,在民族主義大纛下,統一語言以塑造認同是建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謂「想像的共同體」的重要手段[3]。日本也在這股浪潮下,以東京語為基礎,制定了國家的統一語言,並發明了「國語」這一和製漢語名詞。
身為殖民地的台灣,原先在帝國中具有特殊地位,但在「皇民化」政策下,台灣人被納入「想像的共同體」之中,成為日本皇民一份子。為此,日本殖民當局採用鼓勵與強制兩手段,以動員台灣人學習日語的積極性。鼓勵手段方面,日本殖民當局於1937年建立所謂「國語(常用)家庭」認定制度。台灣人如能滿足以下條件:全家人都使用日語、奉祀神宮大麻並廢棄傳統信仰、改穿和服、設置自用廁所和浴室等等,可向州廳的「常用國語家庭審查委員會」申請,通過審核後就成為「國語家庭」。不但可獲得證書、獎章,還能於門上掛上一個「國語家庭」的門標。
除了塑造榮譽感外,在實際生活上國語家庭也可享有各種福利,如:孩童可就讀以錄取在台日人為主、擁有較豐富教學資源的小學校和中等學校,或是較易被任用為官公署職員、獲得各種營業許可等。據統計,至1942年全台共有將近一萬戶的「國語家庭」,總人數占當時人口的1.3%[4]。
強制手段方面,除了學校中孩童必須學習日語、日本史外,還必須接受「日本優先」的教育,如1942年「國語」教科書中,第十一課為〈京都〉、十九課為〈滿洲國〉[5]。此外,學校中禁用台語,只能使用日語,並鼓勵同儕相互告發。不過,據山腳公學校(今新北市泰山國小)學生林景明回憶這個政策在教育現場實際上效果不彰,當老師問及誰有使用台語時,他答道:「大家都用了」,老師只得表現出無奈而未懲罰學童[6]。
其次是服裝與髮式,相片中呈現出畢業典禮上台上學童們身著卡其色制服、台下學童髮型一致的情景。1900年代,日本殖民當局為革除台灣故有之纏足、留辮等「陋習」,鼓勵「斷髮改裝」。尤其留長辮的髮型,由於易生頭蝨,被殖民者認為是不衛生的行為。這場「斷髮改裝」的運動也從校園開始推廣,且逐漸加強力度[7],到了1920至30年代,各校開始硬性規定穿制服、守髮禁,規範的意義也逐漸由日治初期的強調衛生,轉變為強調秩序、平等、團結等,如《台灣日日新報》在1918年的社論中,強調制服的意義在於養成學生自制心、增進學生活動的敏捷度[8],這些精神建設,對於1940年代服務國家動員的「皇民化」教育具有重大影響。時間來到1940年代的烽火歲月,學校制服也隨時代調整。1940年日本當局公布《國民服令》,為國民設計擁有國防保護作用的卡其色服裝,但由於「國民服」並不強制穿著,因此該設計真正影響到的反而是各校制服。另外,女性制服方面,由於裙裝被視為不便戰爭勞動,但屬清制服裝「大襠褲」的「本島褲」又被認為具過度濃厚的「支那(中國)味」,因此反而使來自北海道的「燈籠褲」大為流行[9]。
最後是人物行為,相片中舞台中央的學童作著標準看齊動作,右側學子站姿雄赳赳氣昂昂、隊伍整齊劃一,台下大部分同學們坐姿端正,真正落實「站如松、坐如鐘」。這樣的情景好似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卻出現在小學校園之中。之所以如此,除了與日治時期強調秩序、團結的教育高度相關外,也與攸關「皇民化」教育時期,國家動員以隨時服務戰事的背景。日本當局雖然是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才調整役男年齡範圍以增加兵源[10],1943年以後又有所謂「生徒出陣」[11],但實際上自1930年代以來的硝煙味已使日本殖民者動了全面動員的心思,也早已開始作準備。從相片中學童們的行為舉止可以窺見:即便是小學學童也避不開大時代漩渦。
綜上所述,一張攝於1940年公學校畢業典禮的相片,生動地呈現了「皇民化」教育下的時代氛圍,也得以令人更加明白「皇民化」對台灣人的影響。實際上,「皇民化」的影響並不單單源於1937至1945年這段期間,例如令台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團結、守序等觀念,其實充斥著大半個日治時期,只不過1937至1945年,這些觀念與帝國榮辱、大東亞秩序深深結合,方使得台人認同於戰後錯亂、認為「失序」了。而日本殖民者對於台人的語言教育、軍事訓練也深深影響戰後,如法國學者維克多.盧松便認為後者甚至影響台灣人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自主軍事反抗國民政府的行為[12]。
聲明
文中「支那」一詞,為保留史料中原始用詞,並無歧視、貶低之意。
注解
[1]林景明,《日本統治下台湾の「皇民化」教育 : 私は十五歲で「学徒兵」となった》(東京:高文研,1997),頁15-16。
[2]吳密察,〈小林躋造〉,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2009年9月24日,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700,擷取時間:20220820。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頁124。
[4]〈國語(日語)家庭認定證書〉鉅變與新秩序展品,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台史博線上線上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https://reurl.cc/rR5abO,擷取時間:20220820。
[5]林玉体編著,《台灣教育史》(臺北:文景,2003)頁161-163。
[6]林景明,《日本統治下台湾の「皇民化」教育 : 私は十五歲で「学徒兵」となった》,頁28。
[7]彭威翔,〈從混亂到萌芽:《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選摘〉,2019年7月21日,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1486662?mode=whole,擷取時間:20220820。
[8]彭威翔,〈後記:日治時期台灣人對於制服的觀感〉,收錄氏著《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新北:左岸文化出版,2019)。
[9]台灣服飾誌,〈日治晚期──女子學校學生〉,2020年1月1日,vocus TW,https://vocus.cc/article/5e1823a7fd89780001402b75,擷取時間:20220820。
[10]吳會蓉,〈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的戰爭動員及其影響〉,《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年04期(成都,2016),頁230-234。
[11]国立公文書館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戦争は、大学生の学生生活にも影響をおよぼしたの?〉,テーマ別歴史資料検索ナビ アジ歴グロッサリー,https://www.jacar.go.jp/glossary/tochikiko-henten/qa/qa16.html,擷取時間:20220707。
[12] Victor Louzon, “From Japanese Soldiers to Chinese Rebels: Colonial Hegemony, War Experience, and Spontaneous Remobilization during the 1947 Taiwanese Rebell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page 1 of 19, 2017, pp.1-19.
延伸閱讀
一、回憶錄
林景明,《日本統治下台湾の「皇民化」教育:私は十五歲で「学徒兵」となった》,東京:高文研,1997。
二、專書
林玉体編著,《台灣教育史》,臺北:文景,2003。
彭威翔,《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新北:左岸文化出版,2019。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 : 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21。
三、論文
Victor Louzon, “From Japanese Soldiers to Chinese Rebels: Colonial Hegemony, War Experience, and Spontaneous Remobilization during the 1947 Taiwanese Rebell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page 1 of 19, 2017, pp.1-19.
吳會蓉,〈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的戰爭動員及其影響〉,《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年04期(成都,2016),頁230-234。
四、線上資源
〈國語(日語)家庭認定證書〉鉅變與新秩序展品,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台史博線上線上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https://reurl.cc/rR5abO,擷取時間:20220820。
台灣服飾誌,〈日治晚期──女子學校學生〉,2020年1月1日,vocus TW,https://vocus.cc/article/5e1823a7fd89780001402b75,擷取時間:20220820。
吳密察,〈小林躋造〉,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2009年9月24日,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700,擷取時間:20220820。
国立公文書館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戦争は、大学生の学生生活にも影響をおよぼしたの?〉,テーマ別歴史資料検索ナビ アジ歴グロッサリー,https://www.jacar.go.jp/glossary/tochikiko-henten/qa/qa16.html,擷取時間:20220707。
彭威翔,〈從混亂到萌芽:《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選摘〉,2019年7月21日,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1486662?mode=whole,擷取時間:202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