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無關英雄、純屬天佑?高慶辰的八年抗戰(下)

圖一 1949年5月1日,中央航校6-2期同學於台中水湳機場舉行畢業13周年紀念餐會。
圖一 1949年5月1日,中央航校6-2期同學於台中水湳機場舉行畢業13周年紀念餐會。
本文是系列的第2篇,本系列目前有2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高慶辰
圖一 1949年5月1日,中央航校6-2期同學於台中水湳機場舉行畢業13周年紀念餐會。
圖一 1949年5月1日,中央航校6-2期同學於台中水湳機場舉行畢業13周年紀念餐會。

文/高岑煬資料提供,鄭元慶整理、編版
圖/高岑煬提供

高慶辰說:「我當然不是空戰英雄,只是作過空戰;大難不死,純屬天佑。」

 1939年5月20日,因成都太平寺機場有士校學生在練習飛行,機場擁擠,高慶辰就駕駛I-15到第2大隊駐地溫江練習起落。起先2次都順利起降,第3次落地時進場過低,想加油門重飛,卻只聽噹啷一響就不省人事了。

圖二 日本海軍三菱九六式陸攻機轟炸重慶。(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Asahi Shimbun。)
圖二 日本海軍三菱九六式陸攻機轟炸重慶。(來自維基共享資源,Asahi Shimbun,公有領域。)

死不了了?

半小時後醒過來,高慶辰覺得身在行駛的汽車上,腰部像斷了一樣,頭腫得像西瓜,眼睛卻睜不開,出聲叫痛。高慶辰說口裡有痰,照料的人說沒關係,吞下去好啦(後來才知是血)。50分鐘後,到了醫院,傷勢嚴重:頭蓋骨破裂,腦漿自兩耳流出、門牙撞掉、鼻梁骨碎裂、脊椎裂傷、兩腿外傷,失血約1500百CC。醫師急診縫合頭部、綁緊脊椎固定在硬板床上。

高慶辰就這樣被捆綁了1個多月才解開,又過了1個多月才下床,扶著椅子練習走路。期間遇空襲,都是原地不動,聽天由命。他記得第一次杵著手杖,慢慢走出醫院躲警報,是1939年9月1日,因爲那天的報紙大標題是「歐戰爆發,英法對德宣戰」。

10月高慶辰出院,先住進空軍成都南門外的「空軍休養所」。11月赴士校登記復飛,先飛弗力提初級教練機。1940年2月間,士校第3期學生要開始飛行時,士校留高慶辰擔任初級組飛行教官。他以為今後不必打仗,死不了了!4月就和交往2年的徐碧梧小姐結婚了。

誰知沒有多久,隊上知道高慶辰復飛,2大隊8中隊鄒賡續隊長就調他去當分隊長,於是又回到第8隊。

圖三 1945年美軍76戰鬥中隊在貴州黃平縣舊州機場(Laohwangping Airfield)配備的P-51戰鬥機。(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USAAF;SDASM Archives。)
圖三 1945年美軍76戰鬥中隊在貴州黃平縣舊州機場(Laohwangping Airfield)配備的P-51戰鬥機。(來自維基共享資源,USAAF;SDASM Archives,公有領域。)

才到隊1個星期,就碰到一次空襲。高慶辰駕駛I-16,帶翁心瀚等及別隊飛機共11架,攻擊日本重轟炸機,從雙流打到金堂,因油量關係,先後脫離返場。後來地面報告,在金堂東50公里處墜毀日機一架,因爲大家都打了,回來後也沒人報吃戰果,所以不屬個人記錄,而是11人共同擊落敵機1架。

1940年9月13日的四川壁山空戰,可說是8年抗戰中,中國空軍最慘烈的一役。當天日本出動最新的18架零式戰鬥機、2架偵察機、27架轟炸機,9架九七式驅逐機。我方出動25架1-15、9架I-16,鏖戰之後,隊友被擊落13架、擊傷11架,陣亡10員、傷者8員,日方毫無損失。由於白市驛鎮上沒那麼多棺材,還要開卡車到重慶去拖回。

又沒油了!

抗日戰爭爆發後,俄國賣給中國的軍火,都由火車運到阿拉木圖,以卡車進到伊寧,再循天山北路、天山南路到哈密,距離1600多公里。另外並雇用無數駱駝隊馱運軍品,汽油也是駱駝花2、3個月時間才送到,真是「一滴汽油一滴血」。

高慶辰被派往哈密接收I-16Ⅲ,他認為俄國一向都是舊機新賣。如I-16新機,表訂最大時速440公里,但卻飛不到350公里;800公里的航程,在省油情況下也達不到600公里。I-16Ⅲ性能也比原規格差很多,最大時速應有460公里,但實際不到400公里;航程800公里,有的只能飛350公里。

雖然接收了,但續航不夠,第一站就飛不出去。毛邦初副主任前來探視,了解後指示,由圖波列夫SB轟炸機帶領分段飛,煙墩、安西、酒泉,張掖、武威、蘭州、天水都落地加油,需要的時候就過夜,

副大隊長會達池少校(廣西1期)領隊,其次是8隊隊長鄒賡續(5期)、7隊隊長蔡名永(5期)、8隊分隊長高慶辰(6期2)、6隊分隊長藍錫芳(7期)、中尉隊員蕭慶樹(8期)、修明波(8期)。

圖四 圖波列夫SB轟炸機。(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Ray Wagner Collection。)
圖四 圖波列夫SB轟炸機。(來自維基共享資源,Ray Wagner Collection,公有領域。)

蘭州起飛往天水不久,升高2500公尺雲層上,偶有雲縫,但很難看到地面。高慶辰的飛機最耗油,油表已到警告線了,領隊的SB卻毫無動作。

高慶辰愈飛愈急,準備發動機隨時就會停車,右下方突然有個雲洞,見條河流及旁邊白色公路。他腦中一閃:白色路面定常有車輾過、河邊可能有沙灘、綠地應是麥田或草場,都可用來迫降。此時一壓機頭,大角度衝往雲洞,出雲後降低高度,沿河谷查地形,不落也不行了。因未放機輪,下滑速度太大,一拉機頭上飄,擦的一聲尾橇先著地,機頭一低,也是擦的一聲,螺旋槳打到地面,最後飛機幾乎是垂直站立,機尾朝天,才又躺下來不動了。

高慶辰趕緊跳出駕駛座,跑了十幾步,看飛機沒有著火跡象,就走回去查看,油箱裡竟沒半滴油,謝天謝地!油箱平時只能飛50分鐘,今天居然飛了1時10分,真是奇怪!不過想到只要再飛幾秒鐘,就要撞死在山坡上,又是多麼值得慶幸。

其他人就沒有這麼幸運:鄒賡續隊長駕7551號機迫降沙灘失敗,兩輪朝天,人受重傷,臉撞擋風玻璃裂成兩半,幸好骨頭完整,醫生把肉掀起清創縫合。7隊隊長蔡名永飛高後跳傘,卻撞在岩石上,把腰閃了,也起不來。蕭慶樹跳傘,慌忙中拉傘太快,傘開將他後拽,左腿被機尾安定面切斷,降落在雙石舖,幸好保住一命。

隊上剛飛I-16Ⅲ,還沒抵達駐地就掉了4架,命也。

抗戰結束,四成同學陣亡

1941年11月,高慶辰在聽訓時昏倒,醫官檢查,高血壓只有90,血壓太低不准飛了。被派到空軍前敵總指揮部訓練處11科當參謀,掌管驅逐訓練。1942年初,隨航空委員會到重慶,擔任參謀處第6科,仍負責驅逐訓練。1943年春天,空軍參謀學校第3期招生,高慶辰也報了名,5月放榜考取、7月初就入學參校。

1944年7月1日,高慶辰參校3期畢業。1945年8月7日、9日,美軍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2顆原子彈。 15日一早,機場美國電台廣播,日本天皇宣佈投降。[1]

圖五 中國戰區受降典禮會場。(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五 中國戰區受降典禮會場。(來自維基共享資源,CC BY-SA 4.0,公有領域。)

高慶辰雖很激動,卻也很傷感,好像一個長期受欺負的人,突然聽說那仇人急病死掉了一樣的心情。但至少隊上不會再有陣亡、家人不會再挨炸了。

6-2期畢業才一個多月就打仗,8年抗戰從頭打到尾。畢業110人,到抗戰勝利陣亡47人,都是不到30歲就死了。

航程最長的任務

8月17日,司徒福帶了8架P-51來,要在18日飛赴各地投傳單。通知所有日軍及偽軍,一律須向中央軍投降,不得向任何其他方面投降。隊上就將傳單每10幾張包成1卷,可從放信號槍的洞裡丟出去。到了目的地,以5百公尺高度,單手駕機,另手將傳單從洞裡塞出。共派8架P-51,分赴歸綏、北平、太原、濟南、鄭州、 徐州、南京、上海各地撒布傳單。

圖六  停放於昆明機場的飛虎隊P-40戰機。(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USAF。)
圖六  停放於昆明機場的飛虎隊P-40戰機。(來自維基共享資源,USAF,公有領域。)

其中最遠的來回2200公里、6個小時,是航程最長的飛行任務。但24中隊副隊長郭鳳鳴上尉(9期),不幸在歸綏西郊失事殉職,是抗戰8年,最後犧牲的空官。

 1945年10月,高慶辰等奉命帶空官48位24期學生,搭船赴美受訓。1946年3月抵達鳳凰城,擔任派駐陸克(Luke Air Force Base)高級戰鬥機訓練基地中國支隊領隊1年。1947年元旦,高慶辰晉升中校,2月自美返國後,先擔任參校研究委員,6月改任教官。

1948年8月,濟南淪陷,層峯命令凡與作戰無直接關係的機關,即刻遷往台灣。11月參校停課,高慶辰負責將美軍顧問的教材檔案運到台灣。因有母親老人家,幸運地搭乘首架空運機,於12月1日飛往台南,暫住官校高級組組長司徒福家中。

韓戰

1950年6月25日爆發韓戰,10月間,中共加入了戰局,盟國聯軍總司令部(盟總)一時大亂。總司令麥克阿瑟訪華與蔣中正總統會談,情報廳長魏樂貝將軍(Willoby)要求中國祕密支援懂英文,又了解中共軍事的軍官,擔任俘虜詢問及編譯工作。由於聯軍需要相同人才,後續選派第2、3、4梯次共55人,包括軍官及編譯官,以及擔任戰俘教育的80幾位中學老師。總計自台灣參加韓戰後勤的約有150人。

圖七 1952年1月,高慶辰於釜山聯軍戰俘營協助審訊戰俘。
圖七 1952年1月,高慶辰於釜山聯軍戰俘營協助審訊戰俘。

高慶辰在選派名單中,1951年1月,經美方考試合格後,簽署12個月的合約,前往韓國盟編部前進梯隊(後改稱遠東情報勤務組前進梯隊,簡稱「遠情組」)的東萊小鎮。

韓戰中聯軍合計擄獲韓籍俘虜14萬5千人、中共俘虜20696人。

俘虜情報,大致分戰俘詢問、俘文翻譯、俘物查究等3項。高慶辰從1951年3月15日至1952年2月8日止,所詢問過的俘虜共877人,書寫的戰俘詢問報告共866件。遠情組為美軍遠東戰區總部本身的情報生產機構,本部在東京,人員千餘。詢問組自韓戰爆發後,即作爲前進梯隊,進駐戰地,所生產的情報,爲遠東情報的百分之65,應用機關廣泛。

高慶辰曾於1951年6月24、25兩日,與國務院「美國之音」遠東網主任格潤飛合作,由高慶辰發問,8名俘虜自由回答,該錄音係對中國淪陷區廣播之用,主要駁斥北平宣佈戰俘是「志願軍」的說法。這些錄音亦載於每日公報上,分發各地外交使節。 

蔣總統 台下聽課

高慶辰於1952年2月9日,離韓返台。1952年4月起擔任空軍總部情報署技術情報處副處長。1953年1月入國防大學第1期,7月畢業後留校當教官。

期間,蔣總統對研究戰略與國家施政的關係的《戰略計畫與施政計畫之作爲》甚感興趣,跑到國防大學聽高慶辰2小時的授課。6月初,天熱高溫,大禮堂坐2百人。高慶辰在台上授課,總統在台下聽課,高慶辰熱得渾身通濕,2小時下來,猶如用汗洗澡。

圖八 1956年4月,俞大維部長陪董顯光大使視察馬祖,左4為高慶辰與中外新聞記者多人陪同採訪。
圖八 1956年4月,俞大維部長陪董顯光大使視察馬祖,左4為高慶辰與中外新聞記者多人陪同採訪。

高慶辰於1956年2月1日調任國防部發言人室副主任,兩年後823砲戰期間,高慶辰擔任國防部賴名湯情報次長的行政室主任,晚上無法回家,就在辦公桌旁搭個行軍床,睏了可以躺一躺。2年任內,在圓山營區蓋了資料館、在土城興建密碼印製廠、裝設中華民國第一套閉路電視系統。

1960年9月,高慶辰在國防部情報學校教育長任內,設立圖書室,並改建一幢鋼筋水泥的教學大樓。1961年5月,高慶辰帶領國軍各單位共20餘人,赴琉球太平洋陸軍情報學校受訓,由高慶辰擔任學員長。

升官

高慶辰年輕時從不操心晉升問題,總在同期中頭一批晉升;也從不考慮自己的去處,認爲甚麼職務都要看人幹,做得好終歸有表現。

圖九 中央航校6-2期同學於1999年5月1日,於台北空軍官兵活動中心舉行畢業62周年紀念餐會。
圖九 中央航校6-2期同學於1999年5月1日,於台北空軍官兵活動中心舉行畢業62周年紀念餐會。

但空軍要升少將很難,以高慶辰的條件,本來在1957年就夠資格,但其後數年,都與升官無緣。他外表平靜,但內心糾結,覺得眞太丟人,偶而還會想自殺。

安東街的恩光堂每年聖誕節集體施洗,太太總是問高慶辰要不要參加。1962年12月中旬又問一次,他回說:「要!」某天好像聽到主的聲音說:「要等待!」

即將屆齡的1966年,高慶辰終於晉升少將,外派日內瓦。得到消息後,他心情喜悅。出了辦公室,悄悄不住的說:「感謝主,聽禱告的主」。

1970年7月1日,賴總司令升國防部參謀總長。8月11日,高慶辰調國防部史政局副局長,為了駁斥中共常宣傳說「抗日戰爭中共打的」。他任內以4個月的時間,負責校對英譯本的《抗日戰史》《His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共732頁,校正錯字兩萬多個、增補五百多處漏譯、修改兩百多個誤譯。

1971年5月1日高慶辰限齡退役,校正《抗日戰史》也算是他在軍中37年服役期間,最後一個值得紀念的工作。

圖十 高慶辰退休前校正的《抗日戰史》《His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圖十 高慶辰退休前校正的《抗日戰史》《His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注解

[1] 1945年8月21日在芷江,中日兩軍之間簽「停戰協定」。國軍代表爲冷欣副參謀長,日軍代表爲副參謀長今井武夫。日本9月3日在東京灣美國主力艦密蘇里號上向各盟國投降,代表我國簽字的是軍令部長徐永昌上將。日本9月9日在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向中國投降,代表我國受降代表為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

本系列上下篇
< 遺囑、紅辣椒和空油箱:高慶辰的八年抗戰(上)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