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台北飛行場:轟炸與被轟炸

圖一 1938年2月23日俄國紅軍節,援華的蘇聯志願航空隊以Tupolev SB轟炸機空襲台北飛行場,圖為芬蘭空軍使用的SB轟炸機。(圖片來自維基共享資源,SA-kuva,公有領域)
圖一 1938年2月23日俄國紅軍節,援華的蘇聯志願航空隊以Tupolev SB轟炸機空襲台北飛行場,圖為芬蘭空軍使用的SB轟炸機。(圖片來自維基共享資源,SA-kuva,公有領域)
本文是系列的第10篇,本系列目前有10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逆風飛航」台灣飛行場
圖一 1938年2月23日俄國紅軍節,援華的蘇聯志願航空隊以Tupolev SB轟炸機空襲台北飛行場,圖為芬蘭空軍使用的SB轟炸機。(圖片來自維基共享資源,SA-kuva,公有領域)
圖一 1938年2月23日俄國紅軍節,援華的蘇聯志願航空隊以Tupolev SB轟炸機空襲台北飛行場,圖為芬蘭空軍使用的SB轟炸機。(圖片來自維基共享資源,SA-kuva,公有領域)

文/鄭元慶撰寫、編版

1936年9月,出身軍人的新任台灣總督小林躋造發布治台三大基本方針,其中之一便是以台灣為「南進基地化」。為配合這項政策, 日本內閣會議撥款46萬圓,計畫將台北飛行場面積擴充2倍為122至126甲,3條跑道也都延長為1,200公尺;工程完成後,台北飛行場會成為日本最大的機場與南進據點,[1]但後來計畫並未實現。

除了機場之外,助航設施也很重要。3月開場之後,秋天完成了無線標識台導航設備,不論濃霧或夜間、豪雨,視線不明時,都可利用電波導航安全的飛行。到了年底,還增加了移動式夜間照明設施,使得夜間離著陸更為安全。另外在大屯山上設置助航信標,以強烈光束導引飛機進場,其照度可達彭佳嶼。並從1937年開始3年計畫,興建航空專用無線局,安裝最新式的機種。

海軍鹿屋航空隊與中國空軍的「814大捷」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之後4天,日本海軍的鹿屋航空隊(以下簡稱鹿屋空,轄九六式陸攻機18架和九五式艦載戰鬥機14架)和木更津航空隊(簡稱木更津空,轄九六式陸攻機20架)編成第1聯合航空隊,與第2聯合航空隊,皆受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中將(1940至1944年擔任台灣總督)指揮。

圖二 鹿屋航空隊曾移駐台北飛行場,也曾跨海轟炸華中、華南,成為中國空軍「814大捷」的主角之一,圖為鹿屋航空史料館前展示著名的川西二式大艇。
圖二 鹿屋航空隊曾移駐台北飛行場,也曾跨海轟炸華中、華南,成為中國空軍「814大捷」的主角之一,圖為鹿屋航空史料館前展示著名的川西二式大艇。

其中第1聯合航空隊司令部和鹿屋空在8月8日移駐台北(木更津空移駐九州大村基地),原屬民航的台北飛行場,變成軍民兩用,也成為日本海軍航空隊陸攻機跨海轟炸華中、華南的主要基地之一。

8月11日,日本海軍第3艦隊司令長谷川清為準備空襲杭州而進行偵查,引起中國空軍襲擊上海佔領區的日本駐軍及第3艦隊旗艦出雲號,長谷川清即令所屬各航空隊對中國攻擊。[2]

在中國方面,由於8月13日爆發淞滬戰爭,航空委員會發布「空軍作戰命令第一號」,令空軍各部隊進駐京滬,空軍第4驅逐機大隊(轄霍克3戰鬥機27架)也銜命由河南周口飛赴杭州。

圖三 中國空軍的霍克3型驅逐機隊,在杭州筧橋上空,打敗從台北飛行場「遠洋爆擊」的鹿屋航空隊九六式陸攻機。(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三 中國空軍的霍克3型驅逐機隊,在杭州筧橋上空,打敗從台北飛行場「遠洋爆擊」的鹿屋航空隊九六式陸攻機。(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8月14日下午2時50分,在颱風外圍環流影響下,鹿屋空的淺野以文少佐、新田慎一少佐各率九六式陸攻機9架,從臺北飛行場起飛,前往安徽廣德機場與浙江杭州筧橋、喬司機場進行「遠洋爆擊」。通常轟炸機出擊都有戰鬥機護航,但新田慎一認為九六式有機槍足可自衛,且戰鬥機續航不足,拒絕護航。

剛降落筧橋的第4驅逐大隊聽聞日機來襲,來不及加油就起飛迎敵,結果日軍九六式陸攻機不敵國軍霍克3戰鬥機,大隊長高志航中校擊落桃崎意喜雄座機;21分隊長李桂丹上尉、柳哲生少尉與王文驊少尉合力擊落三井敬之座機。對戰結果,日方:被擊落2架,重傷2架,輕傷2架;中方:1油盡墜機陣亡、1油盡迫降輕傷。日方輕敵,成就了中華民國空軍的「814大捷」,也是「空軍節」的由來。

8月16日7時40分,前天遭遇挫折的鹿屋空新田慎一少佐,率6機自臺北出發,再行「遠洋爆擊」江蘇句容機場,結果包含空新田慎領隊機在內的2機遭擊落,1機迫降濟州島。稍後8 時30分,石大尉率領7架九六式陸攻機空襲揚州機場,領隊機故障折返,1機遭擊落。新田慎一少佐的陣亡,震動鹿屋航空隊甚至整個日本海軍領導階層。[3]

1937年11月中旬以後,日軍佔領虹橋機場,為縮短轟炸距離並降低長距離轟炸任務的失事風險,第一聯合航空隊1937年12月10日起,全隊離開台北、移駐上海。[4]

戰果的兩個版本

1938年2月初,中方獲悉日軍在台北飛行場組裝飛機、集中軍事物資,於是由援華的蘇聯志願航空隊(Советские добровольцы в Китае / Soviet Volunteer Group),選定2月23日蘇聯紅軍節出擊。

根據中方紀錄,當日2批軍機從南昌和漢口起飛,其中南昌出發的中俄混合編隊航向錯誤返航;漢口出發,塗裝中國國徽的蘇聯航空志願隊28架SB轟炸機,為省油並避開日軍警戒網,以5千公尺高度飛行,完成偷襲台北飛行場、竹東天然氣油井和基隆港等目標,投彈「280顆」,返航經福州加油後飛回漢口。

漢口的中央新聞台並轉述中國軍方23日晚間發表的聲明指出,「中國航空隊」(即「蘇聯航空志願隊」)趁著好天氣,分批飛往台灣,轟炸日本台北飛行場。他們在目的地上空,看到地面排列40架飛機及1座油庫,投彈後引發大火,轟炸持續了「20分鐘」,「讓日本人大吃一驚」。中國飛機事後飛越機場上空查明受損程度,但地面被濃煙籠罩,視線受阻,中國飛行員「認為」40架飛機和機庫已被炸毀。[5]

至於日方公布的轟炸災情又如何?台灣軍司令部於23日16時半發表的資料指出,當日上午11時5分,有「1、2」架中國飛機轟炸台北飛行場,投下約「10」顆炸彈。由於防空設施良好,轟炸機只能從高空投彈,落著點「偏離飛行場甚遠」,並炸中民宅,造成數名無辜民眾死亡。空襲警報於14時42分解除。[6]

在新竹方面,23日13時左右,竹東街北方上空出現「數架」蘇聯製造的飛機,投下「10顆」炸彈,分別落在花生倉庫、民政局防洪工地、日礦竹東石油廠訓練營附近,後朝西南方飛去。造成1人當場死亡、3人受傷、1間房屋倒塌,油田及設施「似乎」沒有受到任何損害。[7]

另外,日本拓務省發布中國軍機空襲台北的調查報告指出,轟炸在台北共造成8人死亡、28人受傷;新竹方面1死1傷。[8]

雙方交戰,經常勝方的戰果會被誇大,而敗方的災情會被隱匿。

台北飛行場又擴建

如前所述,台北飛行場一直在分期擴建。除了航空業的發達及乘客增加之外,也是因為總督府想將台灣打造為「以台灣為中心的國際航空路計畫」。計畫要在10個年度內,開闢台灣到福州(每天1往返)、馬尼拉(每周1往返)和曼谷(每周1往返)3條航線。[9]

另外,也可能是對中國的戰事,以及日後「南進」的需要,台灣總督府在1940年5月5日公告,將台北飛行場的面積擴大為為120甲,並將東西、南北2跑道皆增長至1400公尺,[10]這規模比福岡第一飛行場還要大0.75倍。

1941年12月12日「太平洋戰爭」之後,日本民航皆轉為軍用,台北飛行場也就成為日本對南方各佔領國,人員及物資輸送的重要航空基地之一。從制空權的角度來看,飛行場總是重要戰略要地。1944年10月上旬至隔年的5月底,台北飛行場成為美軍轟炸攻擊的重要軍事設施。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由國民政府接收台北飛行場,現在名為「松山機場」。

圖四 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學生參觀台北飛行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共領域。)
圖四 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學生參觀台北飛行場。(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共領域。)

注解

[1] 1936年12月25日《台灣日日新報》第12版,臺北飛行場太狹 決定明年大擴張 將來得爲日本第一之大。

[2] 曾令毅《近代臺灣航空與軍需產業的發展及技術轉型(1920s-1960s)》頁114。

[3] 張光煒《台灣の飛行——1937台北的天空》

[4] 曾令毅《近代臺灣航空與軍需產業的發展及技術轉型(1920s-1960s)》頁115。

[5] 「時局特報第17号 台湾総督府」JACAR Ref.C01007101100、永存書類乙集 第2類 第7冊 昭和13年(防衛省防衛研究所),頁0588-0589。

[6] 1938年2月24日《台灣日日新報》第1版,臺北、新竹に 敵機來襲す 我戰鬪機直ちに擊退。

[7] 「台湾新竹空襲」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24305000、各種情報資料・内閣情報部情報綴(國立公文書館)。

[8] 「時局特報第17号 台湾総督府」JACAR Ref.C01007101100、永存書類乙集 第2類 第7冊 昭和13年(防衛省防衛研究所),頁0595。

[9] 《台灣海密第188號11.3.30以台灣為中心的國際航線計劃》JACAR(亞洲歷史記錄中心)Ref.C05034838700,公文筆記1933 D外交卷8(國防部國立防務研究所)

[10] 1940年5月5日,臺灣總督府《府報》告示第179號。

本系列上下篇
< 台北飛行場再擴建:以台灣為南進基地的第二步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