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平台簡介

「民間史料數位平台」是由一群文史及媒體工作者所創建的資料分享網站,主要收集、整理、保存並提供公眾使用關於1937─1949年間臺灣與大陸人們的真實經歷,以及當時留下的資料。這些資料包括自述、回憶錄、日記、書信,以及證件、獎狀、票券、相片與影音紀錄。此外,我們也以文字或聲音的方式,精選和介紹相關的書刊和文章。

「民間史料數位平台」的後盾是使用者;有越多人支持這個平台,就會有越多史料被保存下來、被知道與使用。要談歷史真相,一紙信封、一個老故事或許不起眼;但即便大海,也得由一滴雨水開始。

緣起

1937到1949年的十三年間,台灣海峽兩岸人民經歷了近代歷史上最動盪、最艱困的時期。直到今天,還沒有人能完全逃過它的影響。然而戰亂中,受摧殘的不只是個人的生命財產,也是官方與民間的史料。就像管中閔教授說的:「不曉得自己從何處來,又如何知道向何處去?」然而當時所發生的種種,我們究竟知道了多少?我們所知道的,又有多確實?

時代的巨輪不停向前滾動,大多數親身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已翩然遠去;他們所遺留的日記、書信、證件和相片,只有少數逃過焚化爐與回收場的摧毀。但仍然保有這極少數記憶與遺物的下一代也垂垂老矣;這些看似「沒有價值」又「無用」的老舊文物,還可能存在多久?

歷史記載最常看到的是將軍和領袖;但是沒有小兵與老百姓,怎麼會有將軍和領袖?在你我家裡找到的,可能只是看似零散與尋常的片段,但是沒有這些片段,歷史拼圖便不可能完整。

行動

在過去,要收集散在民間的文物,唯有投入龐大的資源。所幸近年網路編輯工具逐漸成熟。這些工具容許散居在各地的我們,將自己珍藏的「老東西」拿出來,以數位內容的方式和他人分享,並且保存下來;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平台。

看到事情的急迫性,2022年初,一群除了經驗和所學,沒有任何資源的媒體工作者和歷史學者,決定靠自己的付出,著手創建一個具有資料庫性質的分享平台。2022年8月,「民間史料數位平台1937─1949」上線,19天後,「社團法人臺北市民間史料協會」正式成立,協會的主要宗旨只有一個,就是支持與協助「民間史料數位平台1937─1949」的運作與發展。

目的

我們的信念只有一個,就是每一個走過那些年的人──無論他們是享盡榮華富貴、或是在大時代巨浪一次次的襲捲下卑微求生、甚至不幸在荒野或刑場倒下,都不應該被歷史輕輕略過。來自民間的史料,是大時代最純真的見證。因而收集這些史料的目的,是單純希望那一世代人們的足跡能留下紀錄、成為公共文史資產,以便有心瞭解這段歷史的人,有所憑藉。

「現在」,我們可以改變,「未來」,我們可以嘗試改變,唯獨「過去」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只容許我們接受。但是如果我們在還沒有充分瞭解「過去」時便接受了它,那麼就會像是錯將凹凸鏡當成了汽車的後視鏡。

理念

近年來,曾經是媒體報導以及歷史研究所標榜的「客觀事實」原則,究竟在現實世界是否可能存在,受到質疑。然而就如同E.H. Carl在《歷史論集》裡所提到的,歷史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而「事實」是對話、也是歷史的依靠;事實經過人們的紀錄、整理、詮釋、與增修,可能時時刻刻改變歷史的面貌、賦予新的內涵。

透過平台,「現在的我們」透過平台「瞭解」、「分享」他人所呈現的「過去」,甚至質疑、探索我們所知道的「過去」。對話最終的目的,仍在追求事實、以豐富大時代的歷史圖像。

團隊成員

成員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列;以下「平台」指「民間史料數位平台1937-1949」,「協會」指「社團法人臺北市民間史料協會」。

汪琪

平台總編輯/協會理事長

政治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也是兼差農婦。

李莉珩

平台編輯/協會常務監事

青春歲月都在新聞界的寫作人。

李淑玲

平台美術編輯

曾任光華雜誌版面主編,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

李權升

平台編撰

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生,喜歡以文字、攝影紀錄臺灣與金門的各種歷史故事。

吳昱佑

平台編撰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周惠民

平台顧問

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歷史學者。

孫曼蘋

平台執行長/協會理事

政大新聞系兼任教授,研究族群/社區傳播,熱衷聽/述個人生命故事,兼差單車遊俠。

張坤成

平台編輯

衣服兩邊的紀念章是我海軍的隊章,回憶海軍十年有美麗與哀愁。

陳淑美

平台編輯/協會理事

眷村雜誌主編,喜歡歷史, 愛探索人生!

楊維真

平台顧問

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擺渡人,喜讀書,尤好最近三百年史。

賈誌承

平台助理

我叫賈B。

廖敏淑

平台顧問

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中國外政秩序研究者。

滕淑芬

平台編輯/協會理事

樂在閱讀的文字工作者。

鄭元慶

平台編輯

曾外派工作、擅影音紀錄、喜登山健行。

劉維開

平台顧問

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民國史研究者。

魏宏晉

平台編輯

跨媒體實務與學術研究, 到處講榮格心理學。

藍適齊

平台顧問

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致力研究「非凡小人物uncommon people」的歷史。

羅國蓮

平台編輯

對蒐集資料有莫名興趣的文字編輯者。

蘇香霖

平台美術/行政編輯

I draw. I create. And I am a designer.

合作夥伴

莒光文化服務中心

由一群熱愛中華文化、善用餘暇、服務社群人士組成的香港志願義工團體,多年來,致力紥根社區,服務基層族群,關懷抗戰老兵,及持續「送炭到泰北」的愛心慈善工作。

眷村雜誌

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簡稱眷盟)於2014年10月由全台各地的眷村文化保存工作者共同組成,2020年4月正式向內政部登記核准為社團法人,並發行《眷村雜誌》。期望在全台眷村拆除殆盡之時,仍能凝聚眷村人的情感,重新喚起眷村人(尤其第二、三代)對眷村的記憶,並對台灣這段珍貴的歷史,做點點滴滴的文化累積工作。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於2008年改制成立,效力人文大計。先後執行各項跨領域大型研究計畫,著重我國百年來的歷史發展與形塑過程,並將成果集結出版。除出版專書,推廣史識,亦長期耕耘民國檔案史料的蒐整及數位化,期能建置資料庫以提供社會大眾及研究同儕使用。同時,中心以學術平台的定位,積極與外單位洽談合作,舉辦系列性、主題式專案活動,並配合新媒體的潮流,將文字產出導向影音作品,讓人文歷史見於日常平時、你我故事。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