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時代連結】從講堂到牢房:台灣糖在大陸

那些年,那些事,為何如此?原來如此!
圖一 粗製糖與精製糖 (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一 粗製糖與精製糖 (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本文是系列的第2篇,本系列目前有2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毛仁儉
圖一 粗製糖與精製糖 (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一 粗製糖與精製糖。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文/廖文瑋

「台灣糖,甜津津,甜在嘴裡苦在心。要問這糖何處造?這糖造自台灣人。甲午年,起糾紛,鴨綠江中浪滾滾。中日一戰清軍敗,從此台灣歸日本。台灣糖,甜津津,甜在嘴裡痛在心。」許多來自大陸的老人都曾在課本上見過這篇童謠。20世紀初期,作為在中國大陸瓜分勢力範圍的一部分,日本大力發展糖業,與原有的香港精糖、爪哇粗糖競爭,並最終分得一杯羹。作為日本殖民地物產的一部分,台灣糖也被銷到大陸。

1894年,日本有400萬擔的砂糖消費量,本土生產額僅80萬擔,剩餘的300餘萬擔有賴進口[1]。日本取得台灣後,在20世紀的頭個十年裡,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採納新渡戶稻造意見,促進台灣蔗糖業發展[2]。總督府的重視使台灣蔗糖業得到大量政策支持並迅速發展,日本由砂糖進口國搖身一變為出口國。日本瞄準中國大陸市場進行傾銷,最終在台、日、陸間形成三角貿易——由台灣種植甘蔗,生產含蜜糖,將這種粗糖運往日本本土,提煉為車白糖,再將這種精糖銷往中國大陸。學者這樣評述,這種掠奪性的多邊經貿機制,是以外向型經濟貿易戰略為主導,逐步形成的[3]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英忙於戰事,無暇顧及原先在南北中國的蔗糖業和甜菜糖業,日本趁虛而入,藉本土和朝鮮、東北殖民地甜菜產業占據原為俄國所有的中國北方市場,而在中國中南部,則依靠本土加工來自台灣和進口自爪哇的粗糖。1923 年,明治、台灣、鹽水港、大日本、新高、帝國等6家制糖公司向中國輸出糖品價值達2,000萬日元,其中輸往上海的糖品占日本輸出總量的七成[4]。儘管歐美列強很快回過神同日糖繼續爭奪市場,中國政府、糖業界、民間也對日糖採取了抗爭和抵制,但在抗戰爆發前,日糖在中國的開拓如同武力擴張一樣還是取得了成功。擺上桌的台灣糖雖甜津津,卻意味著台灣這一蔗糖原產地為日本所割,也象徵著中國糖品市場為日本及其殖民地產業體系所瓜分。

圖二 1934年台灣糖業圖。(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Open Data)
圖二 1934年台灣糖業圖。(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Open Data,登錄號:2003.017.0121,邊緣裁切)

注解

[1] 蘇頌,〈台糖外銷與近代臺灣銀行向上海的金融擴張〉,《臺灣歷史研究》2022年第1期,頁63-74。

[2] 包括1902年「台灣糖業獎勵規則」、1903年「台灣糖業獎勵規則實施細則」、1905年「台灣製糖場取締規定」「台灣蔗苗取締規則」等,見趙國壯,〈日本糖業在中國市場上的開拓及競爭(1903—1937)〉,《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年第4期,頁23-36。

[3] 習五一,〈1895──1931年臺灣食糖貿易研究──中國臺灣、日本、大陸三角貿易考察〉,《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頁186-205。

[4] 趙國壯、喬南,〈近代東亞糖業格局的變動(1895—1937)——以中日糖業發展競爭為中心〉,《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3年第8期,頁16-25。


參考文獻

習五一,〈1895──1931年臺灣食糖貿易研究──中國臺灣、日本、大陸三角貿易考察〉,《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頁186-205。

趙國壯,〈日本糖業在中國市場上的開拓及競爭(1903—1937)〉,《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年第4期,頁23-36。

趙國壯、喬南,〈近代東亞糖業格局的變動(1895—1937)——以中日糖業發展競爭為中心〉,《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3年第8期,頁16-25。

蘇頌,〈台糖外銷與近代臺灣銀行向上海的金融擴張〉,《臺灣歷史研究》2022年第1期,頁63-74。

本系列上下篇
< 從講堂到牢房:毛老師的「還好」人生哲學

本文關鍵詞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