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系列:【黄埔100】
本文摘錄自2024年5月2日中央廣播電台「為人民服務——楊憲宏時間」的特別節目「黃埔建軍百年系列」,楊憲宏主持,受訪者為軍史學者徐全。
文/徐全主講,楊憲宏訪問,蘇香霖、汪琪整理,蘇香霖編版
楊:黃埔建軍、建校已經百年,國軍以及共軍都有許多軍事將領出自於黃埔;當年在國共交鋒的戰場上,學長學弟相見不歡。
事實上,黃埔建軍、建校之後不久,校內左派師生組織的「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和右派師生組織的「孫文主義學會」兩個社團就你來我往,在學校裏搶人頭、比力量、拚場面,雙方對峙越升越高,最終發展成械鬥和群毆事件。
黃埔建軍、建校奉行的都是三民主義,怎麼學校裡還有左右派的對抗?近百年過去了,今天我們怎麼看待當時黃埔軍校內這種左派與右派的對抗?軍人講究服從,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有人為引導的結果?
徐:軍人講究服從,軍校當然也要講究服從,而且黃埔本身的校訓就是親愛精誠,意思就是大家彼此要相親相愛。但是我們都知道黃埔建軍、建校有蘇聯的因素;中國共產黨雖然不是主角,卻有參與其中,這些情況我們之前都提過。在黃埔建校招生的過程當中,中共中央當時是有發出通知給全國各地的黨組織,積極動員左派青年、學生去投考黃埔軍校,所以後來廣東慢慢地就成為基本上比較左翼、青年人比較集中的城市,很多人去投考黃埔軍校,入學之後,中共也在校內成立秘密學生社團。
最早中共的學生社團叫「火星社」,這是因為列寧當年領導俄國共產革命時,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的機關報就叫《火星報》。火星社存在的時間不長,約在1924年年底、1925年初,就改名為「青年軍人社」。「青年軍人社」是由中國共產黨在黃埔軍校裡面特別成立的秘密支部,是為應對陳炯明和其他軍閥對廣東革命政權的威脅而成立的。「青年軍人社」主要的負責人是被譽為「黃埔三傑」之一的蔣先雲。[1]
「青年軍人社」成立以後,名義上的編輯部部長是蔣中正校長,社長是黃埔軍校的黨代表,就是國民黨籍左派的著名領袖廖仲愷,但主導權其實是掌握在共產黨員手裡。「青年軍人社」的社員只有幾十人,但是他們非常成功地以國民黨的名義,擴大了中國共產黨黨組織在軍校中的作為。
1925年初,「青年軍人社」解散,成立了「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這時中共開始動員這些青年;學生、共產黨員加上共青團員,[2]力量就非常大了。基本上它的影響力涵蓋到不僅僅是黃埔軍校;當時在廣州的軍校,像「陸軍講武堂」就是軍政府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雲南的「滇軍幹部學校」,以及當時海軍的「飛風」、「飛鷹」、「福安」軍艦,軍用飛機學校,空軍航空隊,以及裝甲兵的鐵甲車隊和廣西的桂軍軍官學校,幾乎全都有「青年軍人聯合會」(簡稱「青軍會」)的會員。所以「青軍會」的影響力非常大;成立大會舉行時,各個軍事機關──包括國軍──都有很多人參加。
「青軍會」的負責人也是蔣先雲,[3]這其中當然也有一些比較堅定的國民黨員,比如也是黃埔三傑之一的賀衷寒,但是「青年軍人聯合會」基本上是非常堅定的左翼革命軍人團體。他們發表宣言,擬訂章程;宗旨則是「團結軍人、保障自身利益」,「聯合軍隊中的革命份子,不分等級,擁護革命政府實現三民主義」,特別這一條很有趣,就是「幫助國民黨建設一個統一的、堅固的國民革命政府,以及有革命紀律的國民革命軍」。
1925年4月,「青軍會」成立才兩個月左右,會員就到了兩千多人, 1925年3月中旬,孫中山先生過世,他們舉行追悼孫中山先生的大會,到的也有數千人之多,主持演講的是代理大元帥國軍職務的臨時統帥胡漢民,他也是國民黨元老。由此可以知道當時廣州青年軍人的人心,基本上掌握在左派手中。後來「青軍會」主要的工作由周恩來負責,像每年的五一勞動節,基本上也是由「青軍會」來發動和組織勞工和學生的。
所以當時在黃埔、廣州,甚至廣東,孫中山革命陣營的軍事武裝力量當中,中共領導的「青軍會」,影響力和實際控制力非常大;尤其一批又一批的黃埔學生入校、接受教育又畢業,很多人在過程中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就是為什麼後來軍中有很多秘密共產黨員的原因。
孫文主義學會和青軍會:搶人也搶權
「青軍會」還有一份刊物叫做《中國軍人》,也培養出不少有名的軍事幹部。這本刊物主要的任務就是宣傳共產主義理論和馬克思列寧主義,反對北洋政府,以及配合國民政府的軍事行動,它非常受左派思想比較濃厚的年輕軍人歡迎;這從《中國軍人》的發行量就可以看到:它第一期、第二期的發行量是五千冊,在那個年代五千冊是非常多的,到了第三期,發行量已經到了一萬冊,可想而知當時「青年軍人聯合會」的影響力。
因為「青軍會」的影響力特別大,它又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共產主義,導致當中為數不多的,像賀衷寒這樣很堅定國民黨三民主義背景的軍人,後來就退出了。他們退出之後,為了與「青軍會」相對抗,由賀衷寒、王柏齡和胡宗南等人成立了另外一個也是赫赫有名的學生組織唱對台戲,這就是「孫文主義學會」,從此開啟了雙方你來我往的序幕篇章。
楊:所以當時參加對抗的社團有其發展脈絡,但代表人物究竟鬥甚麼?或者他們在搶甚麼樣的風頭?
徐:他們搶的不是風頭。在他們看,第一搶人,因為來報考黃埔的第一個條件是身體素質要好,第二要念過書、有文化,所以當時能夠報考黃埔的青年「允文允武」,這樣的人未來必定成為改變整個中國、整個時代的關鍵性軍事人才。所以左右雙方都在搶人,都希望黃埔學生加入到自己的社團,形式也各種各樣;比如說中共領導的「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就成立了話劇社「血花劇社」,因為血液的顏色是紅的,「孫文主義學會」看到「血花劇社」成立以後,也成立了「白花劇社」,雙方在文藝創作、在刊物出版唱對台戲。
雙方一開始還比較優雅;大家畢竟都是同學,可能就在同一個教室裡面上課、一個寢室裡睡覺、一張桌子上吃午餐、一個操場上共同訓練,而且那個時候中共也服從三民主義,所以大家爭論的可能還是理論問題,而且孫中山先生也說,共產主義跟三民主義是好朋友,共產主義其實是包含在民生主義當中的。
當然中共終極的革命理論並不認同這個說法,但是當時大家姑且合作的情況之下,這是一個意識形態或者是價值觀暫時的妥協,所以一開始,左派和右派軍校生的分歧是:中國到底應該實行哪一種主義?可是由於雙方畢竟是要搶人,所以越到後來矛盾越大,就開始打架、械鬥。
在黃埔軍校中,共產黨員的身分是保密的,因為當時共產黨是允許黨員加入國民黨的,大家公開的身分都是國民黨員,所以國民黨並不知道哪些人是共產黨員。那怎麼辦呢,就看打架的時候,哪些人是「青軍會」一方的,哪些人只是幫忙打架的,祕密地把那些學生的名字記下來,以此推斷他可能是共產黨員或者是共產黨的同行者。
後來左右雙方在校內形成的分歧與矛盾越來越大,因為他們不僅僅是搶人,最後涉及到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軍隊指揮權。因為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會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的各個部隊當中;而部隊都需要軍事人才,這就牽涉到誰掌握革命武裝:將來到底軍隊是聽誰的命令,這讓當時的國民黨比較敏感,比如「西山會議派」,比如像王柏齡,當時教授部這些比較堅定的三民主義信徒,他們對「青軍會」勢力的坐大,就特別緊張。
其間發生過一件事情,就是一次雙方在爭論的時候,右派「孫文主義學會」的一名軍人拿出槍,對著「青軍會」的一名學生開了一槍,還好沒打死人,只是受傷。因為這件事情,周恩來還帶領中共方面的人去向蔣中正校長表達抗議。
可想而知,雙方一開始的所謂學術探討,大家都很優雅,然後到開始搶人,然後涉及到軍隊的指揮權,最終的根本分歧在於中國的前途問題,這兩個黨──準確的說是當時這兩個學生社團──沒有辦法調和,最後大家就只能動槍。所以動槍的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動槍的人又是誰呢?1925年5月1日勞動節,「孫文主義學會」的主要人物林正雄,當時也是軍校管理處的處長、和東征時候廣州惠州的警備司令,他和「青軍會」的負責人李漢藩發生爭執,林正雄拔出槍射擊。周恩來後來找到廖仲愷,要求將林正雄撤職查辦。
這件事情標誌著「孫文主義學會」跟「青軍會」雙方從文鬥正式進入到了武鬥狀態,武鬥造成黃埔軍校裡面──不僅僅是黃埔,整個國軍部隊和整個廣東左派跟右派,都產生非常劇烈的衝突;衝突的高潮一直延續到1926年的320事件,就是中山艦事件,最後以共產黨員退出黃埔軍校和第一軍暫時告一段落,但是我們從這件事可以感受到,當時左派軍人力量的壯大,以及在這過程當中,國民黨中比較保守和比較右派力量的反彈。
國民黨的「左派化」
楊:這軍校內左派團體看起來就是中共的領導。那這是中共的預謀呢?還是擦槍走火?
徐:現在來看,這應該是中共沒有料到的。因為當初「聯俄容共」的時候,不管是蘇聯還是中共,他們的構想就是在政治上將國民黨從一個政黨改造成為一個所謂「進步革命」的聯盟。我們在之前的單元當中提到過,中共和蘇聯共產國際當時的想法,就是團結國民黨的左派,比如廖仲愷,聯合國民黨的中間派,比如國民黨的著名書法家之一譚延闓,然後打擊孤立國民黨的右派。哪些是右派呢?林森、鄒魯、謝持、馮自由、張靜江、張繼和戴季陶這些人叫作右派。也就是團結國民黨左派,聯合中間派,打擊右派,這樣慢慢地將國民黨左翼化,最後形成一個中共當時所期待的,由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組成的革命聯盟,而在這革命聯盟當中,掌握主導權的是無產階級。包括後來導致汪精衛也跟中共決裂的,就是來自共產國際的「五月指示」,也是希望借用國民黨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名義和外殼,將它工農化、蘇維埃化和左派化。
所以早期共產革命的理論家們,是希望用比較溫和溫柔的方式,和國民黨當中支持中共的,贊同聯俄容共的人結成統一戰線或同盟,最後主導整個國民黨的黨務、政務和軍務。在中共影響力高潮的時候,國民黨的宣傳部、組織部和農民部的部長都是共產黨員;左派力量對國民革命軍的影響也非常之大。中山艦事件發生的時候,連國民政府海軍局的局長李之龍──也就是中山艦的艦長──都是共產黨員,就可想而知。
由於共產黨再加上國民黨內支持中共的左派人士權傾一時,因此當時國民黨右派是沒有話語權的,只不過黃埔軍校和黨務與政府有很大區別,就是軍人講求服從。而作為政治建軍的產物,黃埔軍人當時是要學習三民主義的,這給國民黨右派保留了一個喘息的空間。
中共原本沒有料到國民黨右派會有這麼強烈的反彈;無論是蘇聯或蘇聯顧問團,都認為蔣中正是非常同情革命的、是國民黨裡面的左派軍事領導人。當時蘇聯方面非常不喜歡許崇智和胡漢民,他們是公認的右派,蘇聯認為蔣中正是左派。但事實上蔣中正去蘇聯考察後,覺得蘇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帝國主義國家,只不過當時在國民黨聯俄容共的大氛圍下,他隱藏了自己內心的想法,所以從汪精衛到蔣中正、廖仲愷,全都在高喊扶助農工、工農革命。在這情況下,最後的衝突或許在雙方的預料之外,卻是歷史的必然。
楊:國民黨高層包括蔣介石在內,對於左派勢力的壯大和滲透,都沒警覺嗎?
徐:有,其實是有警覺,也有反彈的。反彈最早來自鄒魯、謝持、馮自由和張繼這些當年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國民黨元老,他們組成了「西山會議派」。但當時已經完全左翼化的國民黨將他們開除了黨籍。
但鑑於軍校理念,對於「孫文主義學會」和「青軍會」成員大打出手以致於遍體鱗傷,蔣中正採取了幾個現在看來是非常有趣的措施:第一,他叫周恩來把雙方學生社團負責人找來,從學生的角度談──因為大家是同學、同窗,從革命軍人角度大家是同袍、袍澤弟兄,不應該為不同的看法大打出手。蔣中正多次講到,在校園內發生這樣的事情,有違黃埔親愛精誠的校訓。其實當時校內哪還有親愛精誠,不你死我活已經很不錯了,但雙方衝突就是有違黃埔親愛精誠的校訓,而且當時國共在國民政府層面是有聯席會議制度的,所以要求彼此約束雙方各自的社團,不要有過於激烈的舉動。
但很顯然這措施沒有用,因為雙方雖然還沒有到殺伐的地步,卻已經打紅眼,這是第一。
第二,蔣中正後來又提出一個作法,就是讓雙方相互加入對方社團,讓「孫文主義學會」的人到「青軍會」來當領袖,讓「青軍會」的人到「孫文主義學會」去當領袖,雙方相互加入到對方的團體去,以此達到親愛精誠的效果。後來發現這第二步也不行。當時的確有落實,但是這做法的效果是「孫文主義學會」的確垮了,可是「青軍會」仍然不動如山,所以這個措施也沒有用。
最後第三步,就是雙方社團都解散,所以後來「青軍會」和「孫文主義學會」同時宣布解散,蔣中正宣布以後不允許學生再搞社團,由他親自領頭成立黃埔同學會,大家親愛精誠都加入到這個同學會裡面來;只是後來國共分家,黃埔同學會也就名存實亡,成為蔣公個人作為黃埔大家長的勢力範圍,這就是整個史脈。
黃埔軍校內部這種左右派鬥爭,最後其實國民黨那時候就輸了;如果要講國共合作,還是更早的事情。在群眾運動方面,明顯在發動民眾、動員民眾方面,當時的左派更有號召力,國民黨的確是不行。
楊:對中國後來的歷史發展,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種對抗?
徐:那就是黃埔當時很菁英的一批軍人左派化,他們最後成為了共產黨員,而其中很多是「孫文主義學會」的成員。當然他們也是後來國軍的菁英,這造成後來大家兵戎相見的時候,彼此都是同學。
比如國軍一位著名的軍事將領宋希濂,曾經當過36師的師長,36師也就是今天台灣的陸軍關渡指揮部。國共戰爭中把宋希廉俘虜、把他送進戰犯管理所的,是他的同班同學、好朋友和同鄉,中共著名的軍事將領陳賡。陳賡又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在東征的時候他救過蔣中正,所以他在中國大陸經常講,當國軍揹著中正式步槍到處跑的時候,陳賡是直接揹著中正本人在跑。
所以黃埔軍校為中國共產黨後來的軍事崛起造就了一批軍事人才,培養了一批軍事儲備幹部。
楊:問題是這部分黃埔自己沒有修正過;所以這一段歷史對它來說其實並不光采,對不對?
徐:這是一段非常曲折滄桑的歷史,而且它也造成兩岸黃埔話語權的重大分歧,但其實根源只有一個。例如今天解放軍中有一支部隊叫「鐵軍」;[4]在台灣,海軍陸戰隊九十九旅也叫「鐵軍」,因為它們同根同源都叫「第四軍」,這就變成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歷史景象。
注解
[1]蔣先雲和另一位「青年軍人社」負責人王一飛都是共產黨員。
[2](編注)共青團(全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共產黨領導的青年組織, 1920年8月成立,其全國性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則於1922年成立,初期接受第三國際的指揮和援助。1936年第二次國共合作後,共青團被改組為青年抗日救國組織「青年救國會」。
[3]1927年蔣先雲在北伐戰爭中陣亡。
[4](編注)解放軍「鐵軍」的正式名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合成第一二七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