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系列:【八芝蘭的故事】
本文摘自施百鍊著、曹永洋編校,《士林的人與事》一書中之第69─96頁,原標題〈小學高年級的生活〉,曹永洋先生於2009年10月30日出版。
文/施百鍊撰寫,郭以涵編輯
圖/士林國小提供
五年級的第一學期開學不久,我們的級任老師筑紫先生調查本班要升學的人數,結果有二十多位要上中等學校(五年制中學)。那一天老師在放學後留下要升學的同學對我們說:「你們本省人讀的『公學校』和日本小學讀的『小學校』,所讀的課本中,數學課本是一樣的,但是國語課本就不同了。小學校的國語課本比較深,但是將來升學考試時是以『小學校』的課本為準。這是很不公平的事,那麼你們台灣的小學生就考不上了。這是日本教育當局的差別待遇(歧視),因為每年的升學考試算術的成績,台灣的小學生都比日本的小學生好,如果國語課本又相同時,台灣人比日本人錄取的學生會更多,不得已就用此惡劣政策。所以你們升學生除了要讀公學校的課本外,還要多買一本小學校用的國語課本和參考書,在放學以後老師教你們讀,這樣才可以考得上。」
這位日本籍教師筑紫先生為了顧慮學生的前途,從此以後,每天上完正課後,就開始替我們補習。當時的補習可說是「良性補習」,既不硬性規定參加,也不收任何補習費。每天放學後二十多個升學生就開始補習,直到天色昏暗,字看不清楚為止。(當時教室沒有電燈設備)。每天沒有時間的限制,夏天讀晚一點,冬天或雨天,天暗得快,就提早一點放學。但是現在想來很奇怪,小學五、六年級我們每天補習到字看不見為止,晚上在家寫功課時也在昏暗的電燈下作的,可是我們全班沒有一個戴近視眼鏡,可見近視眼與看電視有很大的關係。老師對於數學這一科教得特別好,不管什麼難題經過他的「圖解」「分析」,一看就馬上能理解。
經過筑紫先生教導,我對於數學產生莫大的興趣,上中學後被同學稱為「數學霸王」。又日後我編輯「數學參考書」五十多本,例題都用老師的圖解法,加上我的「創作圖解」,這都是恩師筑紫先生教導有方。至今我每每想起筑紫先生春風化雨的精神,實在令我終生感激難忘。日後我也用這種方法教導學生。
民國五十一年及民國六十二年兩次,士林國小學同學共同邀請日本老師筑紫先生台觀光,由於同學吳朝慶的努力,日本老師來台,筑紫先生是第一人。
老師的愛心便當
我的級任老師筑紫先生每天中午大概都帶「便當」。偶爾沒有帶便當時就叫士林火車站前的「士林亭」小餐館送定食來。因為士林亭的老闆娘從前有五、六年在日本料理店服務過,所以她做的菜日本口味十足。
五年級開學不久,有一天老師要檢查我們從家裡帶來的便當,那時候學校沒有蒸便當的設備,老師和學生都吃冷飯。吃午餐前老師叫我們把便當盒放在書桌上,把蓋子打開,他一個個仔細看學生們便當裡所帶的菜餚。許多同學的便當裡只有一大盒的白飯上有兩三條蘿蔔乾,有的只有一點點豆干條,有少數幾個同學帶一些小魚乾,像我帶煎鴨蛋來的已經算不錯了。那個時候便當裡很少帶青菜,因為早上煮的青菜到中午已變黃,夏天會發出不好的味道。老師巡視完後搖搖頭,才知道學生一般的家庭狀況。
從翌日起恩師每天準備兩個大便當到學校,奇怪!難道是他食量變大?或是……原來他只吃一個,另一個給全班同學輪流吃,今天一號吃,明天二號吃⋯⋯如此輪流周而復始。老師要吃士林亭的定食時,老師才帶一個便當給學生吃。全班五十多人約每兩個月可吃到一次「老師的便當」。筑紫先生的尊翁當時是台北州政府官員,家境富裕,大便當裡一半是飯,另一半是肉、魚、蝦、蛋、青菜……。同學們當然都喜歡吃他的便當,常屈指數著何時方能輪到自己。因為當時的士林人,連有錢的人家也非常節儉,便當的菜可能只有飯的十分之一罷了,而且是蘿蔔乾、醬瓜、豆干、魚乾這一類佔大多數,這可能是士林人的美德吧!
有一天老師的便當輪到林君,他到老師那裡領便當後滿臉笑容的回到座位。一般同學領了老師的便當後,先打開蓋子看一看裡面的菜色。可是林君把老師的便當收到抽屜內,把自己從家裡帶來的便當放在桌上,坐在那裡也沒有吃。同學們覺得很奇怪,他是不是不喜歡吃老師的便當,才自己帶便當來,如果這樣的話應該給下一號吃,為什麼又收在抽屜裡呢?一會兒老師問林君:「老師的便當好不好吃?」「好吃!好吃!」林君答。有一位同學報告老師說:「林君沒有吃老師的便當,他還放在抽屜裡。」老師再說:「你還沒有吃,怎麼知道好吃!」這時林君跑到老師前面小聲對老師說:「我還沒有吃就知道老師的便當一定好吃,因為肉、魚、蝦都有,並且用日本料理的方式煮的。」他停一會兒再說:「老師的便當盒借我一天好不好,我把便當帶回家,明天把盒子帶來還老師。」「為什麼不在學校吃,要帶回家吃?」「不是我要吃,便當的菜這麼好,我要請媽媽吃。」老師感動了,原來他是一個孝子,捨不得自己吃,要留給媽媽吃,真是了不起。
老師說:「那麼今天的便當你自己吃,明天老師多帶一個便當你才拿回去給媽媽吃。」「我昨天就告訴媽媽了,如果再等明天就沒有信用了,而且我自己也帶一個便當來了。」大家吃飽飯後老師問全班同學:「除了林君外,其他有沒有人想要帶老師的便當回去給父母吃?」大家不好意思舉手,等了兩三分鐘後有兩個同學舉手了。這時老師叫我畫一張吃老師的便當的輪流表,扣除星期日和節日外,連日期都記在表格裡,老師在他的備忘錄中把這三個人的日期記下來。同學們想不通,老師何必這麼麻煩,這三個人只是輪到自己時,把那個便當帶回家給父母吃就好了。原來老師是想,輪到他們三個人那一天帶三個便當,一個老師自己,一個學生吃,另一個讓學生帶回家給其父母吃,並且夏天怕帶回家的便當腐壞,只有那一個便當特別請工友中午蒸一蒸才讓學生帶回家,老師真是仁慈啊!再說我們在飯後,老師總要兩三個同學輪流到台上講故事,這樣過了半年,同學們的口才都大有進步,台風、膽識也有了,上台也不會頓時感到手足無措。原來這是他訓練同學們說話能力的方法。
試膽大會
六年級時的冬天晚上,我們舉行一次「試膽會」。十天前老師公佈了消息。地點是芝山岩,路程是一個人從芝山岩舊參道→「洞天福地」大岩石→仙水洞→芝山岩西隘門→蛇蛙石→惠濟宫-石象旁→大墓公前→芝山岩神社前→蝙蝠洞→百二崁新參道(一百二十台階)→從芝山岩前路回到原地附近。
記得在十二月的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可能是農曆初一),烏雲密佈,寒風淒淒。六年級的男生班(當時僅有松、竹兩班,我是六年竹班),晚上八點大家在學校門口集合。然後集體被帶到芝山岩舊參道前面,舉頭一看芝山岩上的零星燈光,已全部熄滅變成一片漆黑。由兩位老師輪流講有關芝山岩的鬼故事。先由竹班導師筑紫先生講,他是最會講鬼故事的人。他說:「從前住在八芝蘭的漳州人和住在艋舺的泉州人經常打仗,叫做『漳泉械鬥』。
咸豐九年漳州人打輸,他們住的芝蘭街也大部分被泉州人燒燬了。漳州人退到芝山岩的山上堅守著,泉州人在山下猛攻,可是芝山岩早在道光五年建有東、西、南、北四個隘門與懸崖連接,他們沒有辦法攻上去。於是泉州人想出了一個計策。他們在山下向山上大聲喊叫:『我們要和你們講和!你們當中如果有人願意講和的,可以分批出來。每一批只能三個人,且把你們的辮子綁在一起(清朝時連男子都留辮子),我們就不殺你們,但每一組要相隔五分鐘。』漳州人中有一部分愛好和平者,真的照樣每五分鐘一批又一批的下來。泉州把他們帶到這小溪旁邊殺掉。」筑紫先生用手指著旁邊的小溪,又接著說:「漳州人在小溪旁邊被殺的不知有多少人,由於他們的血流到這原來清澈的小溪中,使溪水由清染紅,由紅再變成濁。從那時候起,溪水就再也沒有澄清過。所以當地的人就把它叫做『濁水港』了。」筑紫先生忽然把聲音放低說:「可是後來在附近常出現無頭鬼、無腳鬼、鬼叫聲,好可怕!好可怕!今天晚上不知道這些鬼會不會出現呢!」
老師輪流說完故事後「試膽會」的節目開始了,時間大概是晚上十點鐘左右。每隔一分鐘有一個同學上山。不但剛才老師說的鬼故事言猶在耳,我早就聽說芝山岩這地方早年因漳、泉兩州人械鬥而橫屍遍野,惡鬼之說頻傳,如今四周一片漆黑,親臨此地無異進入鬼門關。這時輪到我上山了,我壯了膽子開始登上石階,雖然心裡叮嚀自己不要怕,但是我的心臟跳動好像比平常加快了些。右手方百尺懸崖有「洞天福地」四個大字,因四面黑暗,此時看不清楚。這是同治十二年重建惠濟宮,中殿剛落成時,潘永清請各地的文人墨客及士紳耆老時,當場親自揮毫寫的。洞天岩前面有仙泉遺跡,這是咸豐九年漳泉械鬥時漳州人戰敗,退守在芝山岩,泉州人用斷水之計要使他們渴死在山上時,這裡忽然湧出了泉水救了漳州人,才被稱為「仙水」。我經過這裡走到西隘門下剛想進去,忽然一塊白圓球落下,我嚇了一跳就快速閃開,幸而沒有被打到。在黑暗中只見圓的物品在我的眼前上下跳動。我迅速穿過門下直奔石階。
走到了惠濟宮前面,這座廟是乾隆十七年建的,同治十年潘永清把芝山岩上的老惠濟宮、芝山岩寺及文昌祠三廟合一重建新惠濟宮,從此廟中主神有開漳聖王、觀世音菩薩、文昌帝君三尊。我在廟前雙手合掌祈求:「廟內眾神,今天我們舉行試膽會,請諸神庇祐我膽量大,平安經過這段路,感激不盡。」我拜完才向左轉彎,前號膽小鬼就被我追上。他告訴我:「剛才西隘門那裡有一隻白鬼,好可怕喔!」我心裡正覺得有伴同行,心神稍安之際,忽然石象附近出現三隻厲鬼,其中一隻長腳鬼,差不多有兩個人那麼高,白衣長髮,綠臉紅舌、張牙舞爪而來,嚇得我拔腿就跑,經過前號前面。前號同學大聲哀叫,同時把暗藏在口袋裡的小石子抓出來向長腳鬼猛丟。這次換長腳鬼哀叫了!「唉喲!好痛!不要丟石頭,我不是鬼,我是老師。」原是一位瘦瘦的老師站在另一位老師肩膀上,用白布當長白衣,用紅紙條當長舌,裝鬼嚇人的。
回憶六十五年前,我小學五、六年級時級任老師筑紫先生替我們課後補習,不但不收補習費,還把我們當作他的親生子女一般愛護。尤其輪流吃「老師的便當」把老師和學生的距離拉近,這時我們心裡不是怕老師,而是尊敬老師,使我們的學業不斷突飛猛進。
每天課間的「二分鐘慢跑」,每星期六跑「芝山岩一周」,每個月的「陽明山慢跑」的體能訓練都是老師帶隊和學生一起跑,使我們日後擁有強健的體魄。又跳箱、單槓、雙槓的指導,使我們對機械操作有初步的認識。躲避球的友誼賽及校際比賽是培養我們團隊合作無間的精神,且深切感受到勝利的喜悅及榮譽感。訓練游泳除了身體的健康外,最主要是培養體力和耐力。蔣彥士當教育部長時,南方澳發生翻船事件,新竹中學畢業的人都會游泳,沒有一個人溺斃,足見游泳也是求生的重要技能。這些要領都是老師當年耐心指導所得到的,時間越久,越感覺老師昔日教誨的苦心和愛心。指導劍道,除了攻擊與防衛外,最主要是使我們小學生培養「無我」、「無心」、「無雜念」,能夠「集中精神」,這些訓練用於讀書確實有莫大的功能,背書快,精算準,效果極佳。「挑大小便」、「燒垃圾堆」、「挖土與填土」、「清掃芝山岩」等勞動服務,能培養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有人說,一個人日後的發展在少年時代就已完成,雖然歷史上也有大器晚成的例子,不過回首來時路,不能不體認:教育好比種樹,培土、根苗、灑水、照顧真的太重要了。一旦長歪了,即使用幾倍的力量也難以挽回。語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多麼值得大家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