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戰爭與林旺》
作者: 林春長著,林義隆編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06
文/吳昱佑
戰爭、流離與「林旺」們
故事要從1941年開始的那場戰爭說起⋯⋯
1941年「大日本帝國」以「解放受英、法、美、荷等國殖民的東亞人民、重建大東亞新秩序」為名,發動所謂「大東亞聖戰」[1] 。戰爭從根本上改變了二十世紀初以來原有的遠東國際秩序,從1941年到1945年,日軍先後驅逐法國、美國、英國、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在中南半島與南洋諸島建立魁儡政權與軍事占領區。同時,西方各國為奪回原有殖民地選擇與中國同盟,而中國亦有鑑於滇緬公路是「大後方」最後僅存的國際外援運輸路線,為確保對日持久戰不落入絕對劣勢,而派遣中國遠征軍進入東南亞地區。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大陣營在東南亞正面交鋒、兵戎相見!
大象林旺 ,誕生於緬北叢林中,原先與其訓象師一同為英國人工作[2]。戰事發生後,牠成為日軍第十八師團——「菊兵團」的運輸工作象。1945年6月,由孫立人將軍率領的新一軍發動南坎戰役,俘虜了四名馴象師與十三頭大象,其中便包括當時仍被稱作阿美的林旺[3]。戰爭結束後象群隨國軍經雲南、桂林、南寧,再運至廣州。然而漂泊的歲月並未就此結束,國共內戰使林旺再度顛沛流離,1949年牠又從廣州經黃埔來到台灣[4]。從英屬緬甸到大日本帝國;從大日本帝國到中華民國,從軍用運輸象到「勝利」象徵;從「勝利」象徵再到動物明星。那些回不去的故鄉、那些複雜的身分界定、那些錯亂的自我認同,硝煙下顛沛的人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本書傳主林春長先生,1927年生於台灣台北。1942年起成為日軍隨軍文員參與太平洋戰爭,前往越南、馬來亞(今馬來西亞西部)、暹羅(今泰國)、雲南、緬甸等地。林先生在緬甸服役時,記下「緬甸戰地日記」;當時他隸屬的正是林旺所在的「菊兵團」。1945年終戰後林春長進入英軍控制下的毛淡棉日軍收容所,服了一個多月的苦役方回到台灣。2003年,林先生的老戰友林旺逝世,致使其子林義隆先生決定將父親所遺留的戰地日記翻譯出版,於是我們也得以由本書一窺戰爭下,那些「林旺」們的故事。
林春長先生眼中的「大東亞聖戰」
1940年起,日本陸軍便派遣鈴木敬司等人進入緬甸,以聯絡當地包括翁山、拉米揚、奈溫等意圖使緬甸獨立的革命志士。1941年3月,日軍進入仰光,在日本將協助緬甸獨立的認知下,當地民眾拿著水、水果夾道歡迎:「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正是林春長先生在日軍進入仰光時所見的情形。次年翁山將軍(Aung San,翁山蘇姬之父,緬人尊之為國父)在日本的支持和間接控制下,宣布獨立,協助日軍攻打英國殖民政府。日軍在當地建立學校,並讓士兵充當教師,幾個月下來當地學童已能以日語向士兵打招呼,街道上也可聽聞日本的愛國歌曲,緬甸人、中國人、印度人融洽相處,甚至於潑水節共同狂歡。
然而隨著戰局變化,翁山所領導的緬甸防衛軍開始懷疑日軍並非真正支持緬甸獨立,而在1944年倒向同盟國陣營;1945年1月,日軍開始從英帕爾、雲南一帶,逐步向曼德勒、臘戍撤退。
「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原先該是大城市中絢麗而又糜爛的日子,卻也出現在當時高階軍官的生活,全進了作為司令部台灣軍屬的林先生眼中。緬甸有三架運輸機每日往返東京與仰光,其中還會經過暹羅、新加坡、廣州等處。高級將領除利用它返鄉探親,更用來運送清酒、藝妓白襪等非戰略品。英人留下的大別墅成了軍官與藝妓幽會之所,一晚便花掉三十日圓(當時陸軍兵長月俸)。英軍撤退時未從倉庫帶走的威士忌、白蘭地等高級洋酒,也成為軍官們用以招待賓客、送禮的絕佳首選。許多台灣軍屬作為軍中少數可以接觸到高級將領的人,無意間知曉了這些「秘密」,雖不滿他們軍紀敗壞,卻也申訴無門。
不過,糜爛的生活沒有維持多久,隨著同盟國方面的進攻,「殘存亦末路,兵敗如山倒」很快成為主旋律。1945年,日軍在仰光北部的勃固大敗,與林先生於訓練所同班的台籍軍屬陳啟洲、陳命也在這場戰役中犧牲。日軍決定撤出仰光,並欺騙當地人將施行一週的軍事演習。不過,使用焦土政策的日人,欺瞞策略並未成功;曾受日方訓練的緬甸防衛軍迅速攻擊日軍。其中,林先生記載到許多一〇六兵站的傷兵,因不能跟上撤退隊伍,甚至選擇拉響手榴彈自盡!
本書帶讀者們回到太平洋戰爭時的東南亞,許多檔案無法呈現的真相躍然紙上。透過林春長先生的戰地日記,看見了高級軍官的糜爛、戰場的無情與殘酷、撤退時的慌亂,也回到了歷史情境中,體會了當時台灣軍屬對「大東亞聖戰」的嚮往、懷疑、厭惡的心態轉折。歷史的巨輪壓過了大象林旺,壓過了林春長先生,也壓過了數以萬計的人們。本書不僅詳實記載了當時東南亞的戰地風情,也勾起了人們對一個時代的感慨與反思。
注解
[1]戰後該詞彙遭禁止使用,今學界多以「太平洋戰爭」稱呼之。
[2]陳榮裕,〈到底有沒有七十八歲?林旺的身世和年齡之謎〉,《中國時報》(台北,1995.10.30)。
[3]羅曼,〈為慶賀昔日戰友六六壽誕而作 大象林旺的故事〉,《聯合報》(台北,1983.10.29)。
[4]王嘉陵、潘國正、朱虔、石文南,〈遊客捧黃菊 遙祭淚滿襟〉,《中國時報》(台北,200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