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戰爭中無能置身事外的「第三者」:《台灣航空決戰: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

《台灣航空決戰: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
《台灣航空決戰: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

書名:《台灣航空決戰: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
作者:鍾堅
出版社:燎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圖一 《台灣航空決戰: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封面
圖一 《台灣航空決戰: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封面

文/吳昱佑

距今逾70餘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曾給我們腳下的土地──台灣,留下千瘡百孔的疤痕,在長者前輩內心深處也烙下難以消除的傷痛。

日軍在台灣本島修築了63處機場、離島也有4處;5,874架美軍軍機與1,590架日軍軍機曾在台灣本島及周圍海域上空大戰,爭奪制空權;227神風特攻機在台升空,卻再也未返航;盟軍對台投下23,300噸炸彈,造成5萬餘棟民宅被毀、30餘萬人流離失所……。本書描述含括:1896始日本殖民當局對台經營與其後將台設定為南進基地的過程,19351943大東亞共榮」軍事與國策布局,與作為全書精華的19441945年處於弱勢的日軍在台灣上空放手一搏的台灣航空戰」。

明治中期的興亞論」到了1938年成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台灣位於日本與東南亞之間重要的樞紐,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成為日美雙方必爭之地。本書以此解答了何以幾乎各式戰機皆曾現身於台灣。在日戰機方面,零式戰鬥機、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及各式運輸機等,到了戰爭末期能夠搭載櫻花特攻機(執行自殺攻擊的小飛機)的一式陸攻轟炸機都曾在台現身。而美軍軍機方面,包括了對台灣人民造成最沉重記憶的B-24B-25B-29等轟炸機,而其中以速度見長的B-29更在空戰中佔盡優勢。本書另外敘述了,在台的軍機所承擔的各式各樣任務,如:九六式陸上攻擊機所執行轟炸中國戰區,而隨著戰爭後期軍事需求的轉變,支援南洋戰場或回防琉球、日本本土,成為了在台軍機的主要任務,這也是由於台灣位於大東亞戰爭」中心位置的緣故。

全書最精彩者,莫過於六至八章描述台灣航空戰」,書中敘述了該戰役的形成、經過與結果。19426月,中途島戰役美軍告捷後,太平洋戰爭攻守易位,日方於是制定絕對國防圈」,這是一個以日本本土為中心,沿著塞班島、楚克群島、印尼與中南半島而成的馬蹄形防線,而台灣正是防線內區域的中心,也是日本本土與南洋、中國華南佔領區聯絡的樞紐。美國海軍將領尼米茲遂制定直指台灣的尼米茲攻勢軸線(又稱:海軍軸線)」,並完成名為堤道計畫」的登島作戰規畫。但是,該戰略卻受陸軍將領麥克阿瑟否決,麥帥認為海軍方面低估攻占台灣的成本,再加上其欲一雪遭日軍逐出菲律賓之恥,在此政治考量下制定直指菲島的麥帥攻勢軸線(又稱:陸軍軸線)」。日方則不排除以台島來以空間換取時間」,使美軍陷入台灣戰區的泥淖來換取戰爭再次逆轉的可能。因此在10號作戰準備綱要」開啟執行後的1944年,成為台灣防務被大力增強的時期,包括增建25處機場(過去22年僅建23處)、加強皇民化力度、警告台人勿與軍隊作對等,做好玉碎台灣」的準備,其後更預擬美軍攻打菲島、台琉、九州、北海道的各種情況,制定捷號計畫」。

隨著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傳來日軍在台萬全準備的情報,動搖了美方海陸軍相爭的結果,雖然美軍也曾在1944年於台灣上空投下傳單,欲使台人轉支持美軍登島作戰,然收效甚微。最終,麥帥軸線」成為了美方對日本絕對國防圈」的作戰方略,不過作為大東亞戰爭」地理中心的台灣,美方仍擔憂其將成為日軍南北串連的重要樞紐,因此決心對其展開轟炸。

日方雖不知曉美軍背後的整體戰略,但作為應對的防禦規劃捷號計畫」大抵沒有問題,海軍省也猜測到美軍極有可能空襲絕對國防圈」的重要節點──台灣,日本須傾全部空中武裝,與美方進行航空決戰。但陸軍省不同意此戰術,他們認為美軍的空中武裝將一波波襲來,若一次用盡,日本將抵擋不住下一波攻勢。在大本營[1]協調下,陸軍才在表面上將其航空部隊的指揮權交海軍,但實際上卻大量保留(8飛師中,自己留用9飛團),海陸軍之爭使日本埋下敗戰禍根。更大的難題在於,自1942年中途島戰敗後,對美空戰屢敗,明顯不如人的空中武裝應當如何以弱勝強?對此海軍省制定了利用惡劣海象、晦暗不明的天氣情況奇襲美軍的颱風作戰正攻法」,組織所謂T攻擊部隊」。然而,最終日軍仍不敵美軍,惡劣氣象下反而使日軍錯估情勢,在滿天曳光彈交叉的火網中,難以分辨火光究竟是船艦射出的炮火、誤擊友機引發的爆炸,抑或真的擊中敵艦、敵機。海軍將領豐田副武在邀功心態下誇大戰果,使日本國內產生T攻擊部隊扭轉乾坤」的虛幻勝利想像,實際上卻是美軍遭擊落數比日軍遭擊落數為15.5的巨大落差。

隨著1944台灣航空戰」的失敗,日軍的空中武裝力量更不能與美軍匹敵,絕對國防圈」內作為要塞的島嶼逐島淪陷,大東亞戰爭」中的種種規劃喪失意義,台灣作為日本帝國戰略中心的地利之便亦蕩然無存。19441023日,一架日本陸軍運輸機意外墜毀於台灣神宮、同天濁水溪水由濁轉清,被台人視為日本將敗亡之徵兆。日軍在最後一搏的空中決戰失利後,特攻隊便堂而皇之地登上歷史舞台。1945年,台灣從帝國戰略中心轉變成為神風特攻隊作戰基地的代名詞,在天號作戰」、丹號作戰」下,特攻隊仍無法扭轉頹勢。同年8月,昭和天皇玉音放送」結束了台灣人烽火下的惡夢。

日美兩強衝突下,台灣不僅作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更是大東亞戰爭」戰略的中心點,成為美方無論是尼米茲軸線」戰略抑或麥帥軸線」戰略皆不忽視的一環。難以置身戰事以外的台灣人,在70餘年後的今天,已漸漸淡忘掉這場以台灣為戰場的戰役。

本書喚起了人們對該戰爭的完整記憶,並整理相關圖表十分完整,除警醒吾輩反思戰爭、珍惜和平外,更是研究太平洋戰爭與戰時台灣史重要的學術專著。


注解

[1] 大本營係指明治維新後,天皇為落實皇權一統,而廢止內閣兵部省,並於戰爭事變之際,新編以執行天皇統帥權的幕僚機構。大本營的任務為依統帥御令,策劃日軍運用的各種計畫、發布天皇對日軍所下之命令等。大本營內的陸軍參謀總長與海軍軍令部總長為雙頭幕僚長,其職責為參與有關作戰的策劃,期使陸、海軍均能策應協同作戰,特别是陸、海軍各自所屬的航空兵須合作無間。鍾堅,《台灣航空決戰: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新北:燎原,2020),頁329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