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時代連結 】日本兵老古:新竹台中地震、花蓮糖業與光華農場

那些年,那些事,為何如此?原來如此!
「國歌少年」詹德坤銅像
「國歌少年」詹德坤銅像
本文是系列的第3篇,本系列目前有3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站在石頭上的人

文/吳昱佑

新竹台中地震

1935年4月21日,台灣中部發生了一場芮氏規模 7.1的大地震,震央位於新竹州關刀山一帶(今苗栗縣三義鄉),故有「關刀山大地震」之稱,又因台中州屯子腳一帶受災慘重,故亦稱為「屯子腳大地震」,今天多以「新竹台中地震」稱之[1]。據日本殖民當局統計,該震災共造成3,279人死亡,11,976人受傷,逾2.9萬戶民宅損毀[2]。另外,這場地震也造成建於1907年,作為縱貫線鐵路一部分的魚藤坪橋毀壞,成為今日苗栗三義知名觀光景點──魚藤坪斷橋(又名龍騰斷橋)。魚藤坪橋為一磚造橋墩、鋼鈑梁及桁架梁混合型式之現代化橋梁[3],在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1999年九二一地震兩次遭毀損,見證了台灣交通發展與面對地震災害的歷史[4]

圖一 縱貫線「魚藤坪橋」在震後,成了「魚藤坪斷橋」,2003年列為古蹟保存。(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一 縱貫線「魚藤坪橋」在震後,成了「魚藤坪斷橋」,2003年列為古蹟保存。(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學者於鑫認為,總督府在1930年代已成功利用保甲制度與警察系統建立一套近代化社會控制,然而「近代化」同時也是一把雙面刃,它雖加強殖民當局日常控制,卻亦使之過度依賴這一層層控制的系統,致震災發生時,原先的統治網絡被切斷,再加上比起水災、火災,日本殖民政府對更偶發的地震不具有提前救災訓練,使局面一時呈現慌亂。易言之,這場突如其來大地震,揭開總督府僅有近代化預防制度卻缺乏近代化救災訓練的實情[5]。不過,殖民政府也藉由地震生還者對一位名為詹德坤的罹難台籍少年之描述,建構出他臨終前大聲吟誦日本國歌《君之代》的故事,作為往後皇民化教育典範[6]

震災後,地震觀測更加受到統治者重視,引進更多地震觀測儀器,尤其增設許多專門儀器用以觀測與救災工作相關之餘震,學者蔣正興認為該次震災促使台灣地震測報技術進步[7]。這場令古鑫臺先生於童年時留下無法忘懷恐懼的大地震,卻也使台灣人在面對地震災害日益成熟。

圖二 皇民化教育典範;「國歌少年」詹德坤銅像。(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二 皇民化教育典範;「國歌少年」詹德坤銅像。(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花蓮糖業與生活

日治時期,台灣東部受到殖民統治者的重視,使得許多原先作為原住民狩獵區的土地,成為經濟作物農業地。大量的內地(日本本土)人和漢人將之視為新天地而大量湧入[8],包含古先生家族在內的許多客家人,便是這波移民潮的一份子。

在許多經濟作物中,使日本殖民當局獲益最豐者,莫過於糖業,因此糖業也成為此處最受重視、規模最大的作物,而糖業發展也深深影響移居至此的人們。其中,最直接影響便是該產業所帶來之工作機會,然而台日卻不能擁有相同工作待遇。

據學者鍾書豪研究,糖廠台日員工在薪資待遇和宿舍分配都有差別。日籍員工宿舍即使是最低階的連棟式房舍,仍享有每戶獨立衛浴、廚房,而台籍員工宿舍則為每16戶共用一間廁所[9]。此外,由於日本殖民者帶來了現代化的糖業加工技術,使舊有的糖廍漸漸遭到淘汰,這也讓傳統多家競爭情況,漸成為新式糖廠壟斷市場。學者陳明言認為,這種情形充分表現殖民地式經濟[10],而如此經濟型態,也成為古先生兒時記憶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圖三 花蓮糖廠(現花蓮觀光糖廠)員工宿舍1巷1號。(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Pbdragonwang, CC-BY-SA 4.0 )
圖三 花蓮糖廠(現花蓮觀光糖廠)員工宿舍1巷1號。(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Pbdragonwang, CC-BY-SA 4.0 )

光華農場

「移民實邊」是指官方組織人口從內地向邊境地遷移,以武裝保衛遷徙的人群在邊區開墾耕種,農作所得再提供武裝人員軍糧,用以加強邊防[11]。因此,這種政策常與「屯墾戍邊」息息相關,隋唐府兵制、明代衛所制都可視為同一脈絡下的產物。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約有60餘萬軍人湧入台灣[12],如何安置並使他們自食其力,就成為至關重要的課題。民國41年(1952)政府制定退伍除役制度,隨後於民國43年(1954)成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後更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退輔會)[13],使退除役官兵在離營後,能於政府規劃下,投入社會、繼續貢獻。

民國52年(1963),政府關注到今天花蓮光華村一帶土地,當時該地為沒有土壤的河川砂石地,有待進一步開發。在退輔會等單位主導下,光華村漸漸變為可以耕種的良田,也使榮民加入日治以來閩南、客家、原住民匯聚的多元花蓮社會。[14]

圖四 光華農場旁牌樓。建檔單位:花蓮縣文化局。數位物件授權:OGDL(政府資料開放授權)。發佈於《國家文化記憶庫》
圖四 光華農場旁牌樓。(建檔單位:花蓮縣文化局。數位物件授權:OGDL(政府資料開放授權)。發佈於《國家文化記憶庫》)

1951年,政府為穩定軍心制訂《反共抗俄戰士授田條例[15],規定服役滿兩年以上戰士或遺眷,未來待「光復大陸」後,授予年產淨造稻穀二千市斤面積之田地。然而部分退除役官兵,期望在完成「反攻大業」之前也能取得「回饋」。在壓力下,退輔會於1957年開始在宜蘭大同、花蓮壽豐、臺東池上、屏東隘寮、嘉義、彰化、台東鹿野、屏東竹田、高雄、桃園、苗栗等農場授予土地給持有「戰士授田憑據」,而且希望在「反攻大業」完成前取得土地的官兵們,古鑫臺先生之子古洪富先生,因此在光華村獲得一片土地。

一位曾在太陽旗下受軍事訓練的父親與一位曾在青天白日徽下奮戰的兒子,這對走過台灣現代史的父子,讓原先本就多元的村莊更多了歷史痕跡。


注解

[1]蔣正興,〈回顧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332期(台中,2016),頁1-7。

[2]本多弘吉、竹花峰夫,《昭和10年4月21日 新竹.臺中兩州烈震報告》(台北:臺灣總督府氣象臺,1935),頁24-27。

[3]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 未定稿》中卷(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1),頁174-198。

[4]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龍騰斷橋〉,Taiwan The Heart Of Asia,擷取時間:20230111。

[5]於鑫,〈臺灣地震災害治理的近代化轉變:以1935年臺中-新竹大地震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2020),頁130-134。

[6]周婉窈,〈日治末期「國歌少年」的統治神話及其時代背景〉,《歷史月刊》32期(台北,1990),頁81-85。

[7]蔣正興,〈回顧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

[8]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曁遊憩管理硏究所執行,《瑞穗鄉誌(初稿)》(花蓮:花蓮縣瑞穗鄉公所,2007),頁61-62、231-232。

[9]鍾書豪,《花蓮糖廠:百年來的花蓮糖業發展史(1899-2002)》(台東:東台灣研究會,2009)頁86。

[10]陳明言,《台灣的糖業》(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頁56-59。

[11]吳忠觀編,《人口科學辭典》(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年)。

[12]林桶法,《1949大撤退》(台北:聯經,2009),頁336。

[13]本會簡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擷取時間:20230111。

[14]周世瑤,〈光華農場旁牌樓〉,榮民文化網,擷取時間:20230111。

[15]《反共抗俄戰士授田條例》,1951年10月18日,臺北市法規查詢系統,
https://www.laws.taipei.gov.tw,A040060180000100-19891227 (2).pdf,擷取時間:20230111。


延伸閱讀

一、史料
本多弘吉、竹花峰夫,《昭和10年4月21日 新竹.臺中兩州烈震報告》,台北:臺灣總督府氣象臺,1935。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 未定稿》中卷,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1。
《反共抗俄戰士授田條例》,1951年10月18日,臺北市法規查詢系統,
https://www.laws.taipei.gov.tw,A040060180000100-19891227 (2).pdf。

二、專書
鍾書豪,《花蓮糖廠:百年來的花蓮糖業發展史(1899-2002)》,台東:東台灣研究會,2009。
陳明言,《台灣的糖業》,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林桶法,《1949大撤退》,台北:聯經,2009。

三、論文
蔣正興,〈回顧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332期(台中,2016),頁1-7。
於鑫,〈臺灣地震災害治理的近代化轉變:以1935年臺中-新竹大地震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2020。
周婉窈,〈日治末期「國歌少年」的統治神話及其時代背景〉,《歷史月刊》32期(台北,1990),頁81-85。

四、線上資源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龍騰斷橋〉,Taiwan The Heart Of Asia,擷取時間:20230111。
本會簡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擷取時間:20230111。
周世瑤,〈光華農場旁牌樓〉,榮民文化網,擷取時間:20230111。

本系列上下篇
< 日本兵老古:古鑫臺 —— 回顧顛簸卻燦爛的一生

本文關鍵詞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