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花蓮光華村的記憶與哀愁

圖一 《站在石頭上的人》封面。
本文是系列的第1篇,本系列目前有3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站在石頭上的人

書名:《站在石頭上的人》
編著者:孟慶玲、夏婉雲
出版社:獨立作家─釀出版
出版日期:2022

圖一 《站在石頭上的人》封面。
圖一 《站在石頭上的人》封面。

編按

《站在石頭上的人:花蓮光華村的記憶與哀愁》所寫的,是住在花蓮木瓜溪旁,一個名叫光華村的聚落裡,一群外省老兵和他們家人的故事。

木瓜溪是台灣東部花蓮溪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支流,在注入花蓮溪前,所經之處形成大片的河川新生地。在1950年代,對於亟需土地安置退除役官兵的退輔會(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來說,這片4300餘公頃的河川新生地正是提供榮民屯墾的好所在。

圖二 木瓜溪所形成的大片河川新生地,滿佈大小石塊,寸草不生。
圖二 木瓜溪所形成的大片河川新生地,滿佈大小石塊,寸草不生。

民國40年代初期,許多榮民用他們手上的「戰士授田證」換得了不同地區、不同條件的土地,其中也包括花蓮的河川地和山坡地。榮民來到花蓮之後,組成開發大隊,以雙手和簡陋的工具,將遍布新生地上的大小石塊、砂磧礫石鹼土逐一移除,開闢溝渠、填土造地,終於將寸草不生的荒地成功改造成可耕地。

民國51年,原本屬於國防部總政治部農墾組的「花蓮大同合作農場」被劃歸退輔會管理,隔年河川地開墾完成,撥交花蓮大同合作農場管理,而花蓮大同合作農場在經過多次裁撤合併後,也於58年改名為花蓮農場,由榮民在此種植花生、芝麻、蕃薯、西瓜等蔬果,繁殖豬隻家畜。

就如同陳耀圻導演所拍攝的台灣第一部紀錄片《劉必稼》,來自大陸各省的榮民來此屯墾,和臺灣不同族群的女子結婚(大多是原住民,也有閩南與客家人)後安家落戶,他們所形成的新移民聚落,於是成為光華村的主體。村子入口處的牌樓,則註記了「與河川爭地、向石頭要糧」這段艱辛的開墾過程[1]。(汪琪)


注解

[1](編注)(1)管仁健,〈被遺忘的人~花蓮農場裡的榮民伯伯們與他們的故事
非眷村又非榮家的大同合作農場〉,《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第14期(九月號), 2016-09-24 10:05);(2)花蓮縣榮民服務處,〈東部開發大隊石頭夢—緬懷榮民前輩與河海爭地屯墾史實〉,2017;(3)田德財,〈光華農場牌樓 見證榮民木瓜溪屯墾史〉。

本系列上下篇
日本兵老古:古鑫臺 —— 回顧顛簸卻燦爛的一生 >

本文關鍵詞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