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論台灣經濟起飛不可遺漏的葉萬安

本文是系列的第1篇,本系列目前有6篇文章,完整系列目錄請按:台灣經濟起飛不能不提葉萬安
圖 葉萬安先生(沈珮君提供)
圖 葉萬安先生(沈珮君提供)

編按

21世紀的此刻,很多人開始感受到經濟成長的種種不利因素。但是無論壞到什麼地步,可能都還比75年前的台灣好千百倍。然而,壞到那樣程度的台灣經濟,竟然在十多年後就成功「起飛」,是因為1960年代一夕之間的轉變嗎?問題的答案,可能沒有人比葉萬安更清楚。

在一篇訪談側記[1]裡,資深記者沈珮君認為「官階不高,權力沒有,但有重大影響力」[2]這幾句話可以作為葉萬安一生的寫照。在台灣經濟墮入谷底的年代,葉萬安為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年紀輕輕便成為戰後扭轉台灣經濟團隊裡的一員。當時為推動改革大業在台前衝鋒陷陣的,是尹仲容、嚴家淦、陳誠、李國鼎和王作榮,但是沒有像孫運璿、王昭明和葉萬安等人堅實的後勤支援,這場驚心動魄的經濟戰局,就不可能為台灣帶來「起飛」的甜美果實。

就像沈珮君寫的,當年為台灣經濟起飛鋪路的團隊,都是歷經戰亂的知識份子,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讓國家脫離貧窮,而不是個人得失;葉萬安也是如此。「台灣經濟史都活在他腦袋裡,不像電腦會卡住」,平台編輯在訪問葉先生時,充分體會到沈珮君的觀察。本來訪談的目的是請他談談個人經歷。看完整理好的訪談稿之後,葉先生在文稿台灣經濟的部分作了大量增補,但就如同他一貫「忘我」的修為,「葉萬安」竟然由敘事中消失了!顯然直到96高齡,葉先生心心念念要和讀者分享的,還是他看到的台灣經濟改革,不是他個人的功績。

事實上,葉萬安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從未因為他的退休而停止。最新的貢獻,是一本剛剛完稿的著作:《多做事不怕錯的尹仲容》。為了幫助讀者瞭解葉萬安在台灣經濟關鍵年代的角色,我們商得沈珮君女士同意,在此轉載她在聯合報副刊「他鄉、故鄉」專欄所發表的文稿〈咬定青山不放鬆──葉萬安,台灣經濟的幕後鐵漢〉。

葉萬安可以忘我,台灣經濟發展史卻不可以遺漏葉萬安。(汪琪)


注解

[1]沈珮君,〈葉萬安的貴人、痛與愛〉,聯合報副刊「我問我聞」專欄, 2022年12月19日。

[2]這句話原是王作榮教授用以形容他自己在工業委員會及美援會任職期間的「黃金十年」,參見註一。

本系列上下篇
幸運之神原來是我自己 >

本文關鍵詞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