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翠華口述、陳淑華整理
圖/黃翠華提供
母親黃曾雲子,民國14年生於廣東揭陽,四、五歲時便隨外祖父的船隊到馬來西亞經商,賣米,炭,藥材,橡膠,雜貨等,再蒐購貨品回揭陽販售。
可能是天生生意人吧!母親從小便目視力奇準,十分有氣魄。有一回在馬來西亞看到一批貨,便對店家說:「這些,我全要了!」,並和店家打賭那堆咖哩粉有多重?店家說1000斤,她說1300斤,結果,在街坊鄰居見證下,1350斤!年幼的母親勝了,經驗老道的店家虧了,她以最便宜的價格吃下,吩咐店家送到指定地點,並收款!
一傳十,十傳百,這個經常出現於商區的小小女孩,從此聲名大噪。
回揭陽後,尚未入小學的母親,因外祖母不識字,一手掌握大權,保管保險箱和櫃台鑰匙;客商到來,遞毛巾,敬菸,奉茶,談生意。她的勤快和伶俐,為她掙到了許多小費。小小年紀,母親已是「小富婆」。
錢多多後,母親再展現她不同凡響的一面。她會自掏腰包,到市場買叉燒、燒雞、燒鴨回來,為大夥兒加菜。那次,從馬來西亞低價購入大量咖哩粉,回鄉後,母親教廚房煮咖哩雞,請來店的客商品嚐,沒料到,咖哩粉因此大賣,她又為家裡賺進不少銀子。
學齡前的母親,已經嶄露獨當一面的老大特質。進入教會小學後,一如既往,母親以優異的課業成績跳級就讀;在家的職責也提升了,除了「掌櫃」外,還要記帳、登記貨品進出。
那年代,女人都會縫、鉤、編織等,母親自不例外。值得一書的,是她另有長才。在烹飪,女紅外,她從曾祖父那兒、耳濡目染,又習得治傷風「老薑汁+紅糖」等偏方,避居台灣後,也開始懸壺濟世,救治了不少人。
絮叨母親的「天賦異稟」,是為後來外公的大膽決定,以及母親隻身來台,準備為家人留後路,做舖陳。
民國36年,母親22歲時,隻身坐船來到了台灣。當時家鄉因饑荒,抗戰及國共內亂等接連,動盪不安,民不聊生。外祖父在南洋的生意一落千丈,不得不結束事業,全家人掙扎於生死邊緣。外祖父確信母親幹練,有眼界,要她先行來台,為家人謀圖避難後路。
當時,母親在台僅有一個親人,二舅曾業典。他是警察,早幾年奉派來台,在寧夏路配置有一間宿舍。母親並未投靠二舅,憑歷練,她躱進了瑞芳水南洞深山,硬拼支撐,等待父母及弟妹們來投靠。
很遺憾的是,母親永遠沒能等到親人。母親有四弟二妹,但她的至親,在連年戰亂災荒中,陸續殞命。闔眼之際,僅小弟一人尚存家鄉。
母親是廣東客家人,民國36年初來到台灣時,只會說客語、粵語和馬來語,為了與周遭人士溝通,開始學國語和閩南語,不久後便能朗朗上口。
定居水南洞時,母親在上班之餘,只要聽聞喇叭廣播,得知魚船靠岸,魚貨量過多,賣不完時,便立刻挑起籃子趕過去,整船買下,再一路登高上爬,約莫40—45層樓高,一路吆喝叫賣,有時一天得幾個來回。
母親常津津樂道,沿街住戶,婆婆媽媽等,聽到她的叫賣聲,都會提水桶、臉盆等,趕出來挑魚貨,5斤、10斤、20斤、30斤不等,一律不用秤,目視定價,只多不少!差不多出清後,母親再返回漁港,交錢給漁夫,並以稍低的價格,換取剩下的漁獲。
為了糊口,母親來到台灣後,再度展現經商才華與吃苦耐勞的韌性。這項極耗體力的活兒,母親一直幹到成家,子女滿堂,民國55年間。為了協助父親養雞,孵蛋,養羊,才放下挑魚買賣的工作。
1932年,日本礦業株式會成立了台灣礦業株式會社;1935年,完成水南洞到庚子寮間的運礦鐵路;隔年,鐡路延長至八尺門;1939年,產黃金66200兩、白銀10400公斤、精銅7000公噸、被喻為東方第一金礦。當時,礦區有日籍技師750人、台籍工人6300人、還有溫州、福州人等,員工總數達9500人,是早期礦山最盛時期。1944年,該礦區因戰爭全面封閉停產;次年日本投降,台灣光復;1946年,資源委員會成立台灣銅礦籌備處;1948年,又成立台灣金銅礦物局。
母親來台,躲進瑞芳鎮水南洞,後來進入台灣金屬礦業公司化驗課服務,並在那兒,與老鄉,父親結識、相戀,成家。
在台灣金屬礦業公司化驗課上班同時,母親抽空挑魚買賣,並出於一腔熱忱,身兼大體修護與助產士等義工。
這兩項「專業」技能,母親是在家鄉無意間學來,再大膽,於不得不時,勇敢「運作」,用來助人的。
母親聰穎,於揭陽時,曾在姑丈、姑姑開的婦產科醫院幫忙。做過護理工作,照護產婦有經驗,會用聽診器聽胎音,辨識嬰兒性別。這些本事,讓她住居水南洞期間,迫於情勢,無照接生了上百個嬰兒。不收費,熱心服務,母親名聞遐邇,鄰里皆知。
精力無窮的母親,定居水南洞期間,還以自幼習作的編,織,鉤等女紅,義務為身亡的礦工做喪服,修護大體。礦坑意外頻頻,母親自是疲於奔命。
據母親描述,她住到水南洞時,那兒的繁榮與景像,在台灣應是無出其右的。日式宿舍約興建於1930年代,階級分明、井然有序,高級職員宿舍區,住宅面積寬敞,都有前庭後院;民生設施,如自來水、醫院、電影院、供應社、郵局、洗澡堂、電話、小學校等,一應俱全。員工有職員宿舍,按月支薪,福利良好,生活穩定。當時的民風勤樸,居民大多務實節約。
記得很清楚,那時常有外國傳教士上山傳教,講道,並為居民攝影。我們因此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一家人也因此都成為虔誠的基督徒。
一生多苦多勞的母親,65歲遷居板橋開店,民國 96年9月過世,享年83。老天似乎一直在考驗著母親,臨去前,因跌倒,髖關節受傷,手術失敗後,臥床九年。
稍堪告慰的是,母親成家後,跟同樣從廣東逃難來台的父親,感情融洽,並生養了一子四女。我是老大,雖父母已逝,遷徙十數次,但父母相關的資料全是寶貝,絲毫未損地,我都保存完好,希望能成為後代子孫永恆的懷念。
動盪不安的大時代,艱苦卓絕的母親,還有許許多多苦難的中國人,包括父親,二舅(北市警察局長退休)等,全都是見證人。他們艱苦奮鬥的歷程,是標竿,我們將永遠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