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一紙存款文件背後的故事

圖一 彰化商業銀行存款文件:日期沒有錯?!(翁維霙提供)
圖一 彰化商業銀行存款文件:日期沒有錯?!(翁維霙提供)

文/汪琪

「圖一」是一張「彰化商業銀行」的存款證明文件。右邊的一面除了銀行名稱,只有襄理姓名、日期,和印花;左面則是「乙種活期存款規則」。這一面雖然沒有任何關於文件主人、存款數額和利息的資料,上面的日期卻啟人疑竇。

文件的右面有兩個日期,一個是右邊的民國33年,推測是存款文件的開立日期,一個是方框內的民國39年,應該是存款到期日期。然而民國33年台灣還在日治時期,根據彰化銀行的歷史記載,銀行名稱是「株式會社彰化銀行」,但是這份文件上不但不見「株式會社」字樣,還以中文書寫、貼有孫文圖像的印花,並且使用「民國」記錄年份;這文件上的日期究竟是錯誤、造假,還是另有原由?

事實上這個矛盾現象透露的,可能是當時彰化商業銀行、甚至台灣金融的重要訊息。

1905年,台灣仕紳吳汝祥等人以22萬圓為資本額,成立了「株式會社彰化銀行」,總行設在彰化。828位股東中,僅有一人為日籍;但到1926年,日籍股東的人數已經超過台灣人。1945年日本戰敗,次年「彰化商業銀行籌備處」成立,林獻堂為主任,由政府接收日人股份。民國36年「彰化商業銀行」正式成立[1]

由上述銀行的歷史來看,存款文件應該是民國36年「彰化商業銀行」成立後重新開立的。事實上,由民國36年到民國39年間,除了銀行本身改頭換面,在台灣流通的貨幣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日治時代,台灣通行的貨幣是「台灣銀行券」。但是二戰期間,日本將發行貨幣準備的黃金白銀抽調回國,戰敗前又大量發行台銀券,使得物價飆漲,金融秩序紊亂。國府接管台灣後隔年(1946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以「台幣」為台灣流通的貨幣,與大陸流通的法幣大致維持1:30的匯率。只是相對穩定的局面沒有維持太久;國共戰爭爆發後,法幣與金圓券先後崩盤,台灣在二戰後期的金融夢魘再次上演。在大陸惡性通膨與國民政府超額發行台幣的雙重壓力下,台幣大幅貶值,鴨蛋每顆5,000元,甚至一日數漲。

圖二 一張面額五十萬元的金圓券。(汪琪提供)
圖二 一張面額五十萬元的金圓券。(汪琪提供)

為穩定幣值,台灣省政府在民國38年6月公布〈台灣省幣制改革方案〉,台灣銀行以中央銀行撥還的80萬兩黃金為改革基金,發行新台幣,之前的舊台幣以4萬元折算新台幣1元。新台幣發行隔日,台灣省政府宣布停止新台幣與大陸貨幣匯兌往來,並切斷經貿關係,重新建構經濟網絡[2]

在上述時代背景下,客戶在彰化商業銀行的存款,勢必以新幣值重新計算;彰銀為客戶重新開立存款文件,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只是在一個動盪的年代,無論證明如何開立,人民財產都難以逃脫政治經濟鉅變的影響。


注解

[1]彰銀簡史,https://www.bankchb.com/frontend/mashup.jsp?funcId=463c886315;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058,2022/6/19擷取。

[2]許峰源,四萬元換一元:新台幣的發行與流通,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1922,2022/6/19擷取。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