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全[1]
在華人社會發展史以及世界軍事史上,黃埔武漢分校最具有開拓性意義的一項創舉,是招收了女學生。1927年2月12日黃埔武漢分校開學,正式錄取第六期的入伍生男生986人、女生195人。女生當中有183名正式入學,加上南湖學兵團30名女生被併入女生隊,女生隊實際在冊213人,編為「武漢分校入伍生總隊政治女生大隊」,全部為政治科學生。
今天世界各國都有女性從軍,但在1920年代,女性參軍,甚至是進入軍校讀書,是難以想像的反傳統之舉。即便是美國婦女,獲得選舉權與就業平等權,也是1945年二戰之後的事情。在中國古代史上,花木蘭最多也只是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而且,女子在古代不能參加科舉,無才便是德。即便是晚清新學興起,到新式學堂或是現代大學就讀的女性,也是精英中的精英,是社會中的絕對少數。更何況,女性在清末民初就學讀書,絕對與軍事兵學無涉。
在一個好男都不當兵的社會,女性從軍是難以想像的事情。可是從黃埔武漢分校開始,作為獨立個體,女性可以大大方方、正大光明地成為軍校學生與革命軍人的一員。這是對傳統的悖反,但絕對是社會的大進步。
當時武漢分校招收女學生,是左翼革命思想中婦女解放政策的產物。早在黃埔廣州時期,軍校刊物就刊登倡導婦女解放的文章,並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國軍佔領武漢後,婦女解放運動更是風起雲湧。各地有理想的、逃婚的、與爭自由的女性,很多都到了武漢,參加黃埔武漢分校。
在武漢分校,女學生除了接受與男兵相若的政治和軍事訓練外,如何組織有關婦女解放的民眾運動,也是她們的重要功課。提起武漢分校的女生,一定會提及現代女性作家謝冰瑩,她是武漢分校的第六期政治科學生,後參加北伐戰爭,寫下了《從軍日記》。她報考武漢分校的原因,既有逃婚的因素,也有對理想的追求。謝冰瑩後來在抗戰時期組織婦女服務團,為國軍的後勤和勞軍作出貢獻。
黃埔女生的堅持
武漢分校的黃埔女生中,另一位知名女作家是胡蘭畦。胡蘭畦是四川成都人,早期嫁給了表哥楊固之。楊固之人品不差,經商有成,家境富裕。但胡認為楊是無趣而守舊的人,胸無點墨,沒有內涵,於是堅決和楊離婚。四川軍事實力派人物楊森請胡蘭畦擔任家教,對其仰慕不已,不斷追求,也遭到她的拒絕。胡蘭畦前往上海,結識了具有國民革命思想、允文允武的川軍軍官陳夢雲。二人一同讀書、看電影,算是終於有了共同語言。胡蘭畦後來前往廣州投身國民革命,追隨廖仲愷夫人何香凝。但陳夢雲卻報考廣州黃埔失敗,仍舊在川軍任職。後來已經成為黃埔學生兵的胡蘭畦,在武漢分校同學李淑甯[2]的影響下,與陳夢雲離婚。
胡蘭畦在武漢分校又結識了政治部文書、後來成為中共元帥的陳毅,二人相戀。胡蘭畦由於同情中共,1930年秘密加入中共。抗戰時期,她希望與已經是中共新四軍將領的陳毅結婚,卻遭到中共方面駁回,認為胡應該繼續隱蔽在國軍內部,若與陳毅結婚,勢必曝露身分。二人自此有緣無分。1949年後,胡蘭畦過得很平淡,但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打聾了耳朵,貧窮度日,1990年代初過世。
胡蘭畦與陳毅的故事並非特例。武漢分校的女學生張瑞華後來和中共元帥聶榮臻、黃傑和中共元帥徐向前先後成為夫妻;危拱之、曾憲植則均曾與中共元帥葉劍英結婚。
作為史學研究者,作者必須指出,不論今人如何看待中共,這幾位黃埔女學生的婚姻愛情,與武漢分校有莫大關聯;這幾位中共元帥,也與黃埔、國軍有極大淵源。他們的婚姻愛情,是國民革命左翼化的社會產物,是個人經歷與左翼革命歷史的交織結果。這與1949年共軍進入城市後,很多軍官大換妻的情形,有本質上的差異。
黃埔女生中,中共黨員不少。胡筠、游曦、胡蘭畦、周越華、王亦俠、陶桓馥後來都成了中共革命、暴動的女性軍事政治骨幹。胡筠是豪門閨秀,後來成為彭德懷的得力幹將,長年在湘鄂贛區域對國軍進行游擊戰。但發人深省的是,胡筠最終沒有死在國軍槍下,也沒有參加抗戰。1930年代,中共紅軍內部進行大規模整肅運動,名為「肅清AB團」。胡筠在這場運動中被自己人當作反革命處決。
透過武漢分校,中共開始熟練掌握女性幹部人才的培養路徑,特別是軍事政工幹部和文藝宣傳幹部的訓練,為後來中共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從武漢分校開始,國民黨和國軍反而成為了女性解放和進步的反面;中共成為了婦女解放和自由的代言人。這種革命話語權的易手,以武漢分校為載體,深刻揭示了當時女權運動左翼化的時代風貌。
但是如前文記述,武漢黃埔女生胡蘭畦追求絕對革命、絕對自由,但是卻最終被黨組織的文件取消了婚戀的自由。
武漢黃埔留給後人最大的啟示,或許就是:無論在任何時候,絕對正確的革命、絕對正確的信仰、絕對正確的政治信條,都並不一定絕對正確。
注解
※系列參考文獻總目錄請見本系列單元一〈黃埔分校:不是支流更不是配角〉。
[1] 作者徐全先生為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
[2] 李淑甯的真名是趙一曼,後來成為中共東北抗日聯軍的團政委,1936年在東北地區被日軍俘虜處決,成為中共的抗日烈士。
參考文獻
于穎慧,〈論大革命時期黃埔軍校女生隊的概況、特點及教育〉,《軍事歷史研究》,2008年03期,133-146頁。
謝冰瑩,《從軍日記》;上海:光明書局,19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