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題:【黃埔「一百」】
文/徐全[2]撰寫,葉楷翎、羅國蓮編版
黃埔歷史上的第一所分校,是1925年12月成立的潮州分校。它是國民革命軍東征的產物,名將輩出,也是粵東地區國民革命的成果。當然,也是中共在粵東大搞工農運動的試驗場。
國軍主導VS國共合作?
1924年黃埔建軍於廣州。1925年春,為了鞏固廣州安全,大本營開始東征陳炯明。東征軍攻佔潮汕後,包括黃埔學生軍在內的東征力量損失不小,基於休整和培養、補充軍事、政工幹部的需要,當時蔣中正於是考慮在潮州一帶開設黃埔分校,具體事務由何應欽將軍負責。
在潮州設立分校,對於擴大和宣傳國民革命思想具有很大作用。中國向來地域觀念嚴重,很多人只知宗族、鄉親、省分,而不知有國家。在廣東,誕生黃埔軍校的廣州是廣府文化重鎮,追隨孫中山的粵軍有廣府人,有客家人,而黃埔校軍則有很多人來自江浙。當校軍、粵軍東征到另一個創統文化區域——潮汕時,語言和風俗障礙就成為擴大國軍陣容的壁壘。在當地興辦軍校,就地吸納在地人才,反而是讓潮汕民眾接納國軍革命思想的重要方式。潮州籍黃埔生林德三就曾經說:國軍在潮汕宣傳革命思想,一直用國語,這對潮汕民眾來說很吃力,也達不到效果;有了本地學生作溝通橋樑,效果好了很多。
1925年12月18日,「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正式成立,校長、教育長為何應欽將軍;政治部主任為周恩來;政治教官為王昆侖。[3]軍校第一批學生分為學員隊和入伍生隊兩大部分。所謂學員隊,是現役國軍軍人,幾乎全部來自黃埔校軍、蔣中正嫡系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獨立第二師、第十四師;入伍生隊則是就地招生考試錄取,多為知識青年。課程設置分為軍事和政治兩大類,與廣州同時期的黃埔本校一樣。三民主義、革命思想,該有的,都有。
不過,與東征、北伐、抗日的國軍歷史一樣,只要是現代中國歷史上光榮而偉大的好事情,大家都覺得自己的功勞不能被遺忘。於是乎,關於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的誕生,在中國大陸方面和中共黨史中,有另一種解讀:在紅色共產革命史觀中,固然不否認蔣中正是黃埔校長,也不否認何應欽負責籌辦黃埔潮州分校;但共產革命史觀認為,潮州分校之所以能夠誕生,最重要的靈魂人物是周恩來;蓋因周恩來在國軍東征勝利後,擔任東江行署專員,何應欽是潮梅善後督辦,二人可謂執掌粵東潮州、汕頭、梅州一帶的行政大權。辦軍校不光是軍隊的事,還要有地方配合,所以怎麼能忽略行署專員呢?況且,周恩來還是東征軍的總政治部主任,軍校的政治教官中,有著名的共產黨人蕭楚女、惲代英。所以,黃埔潮州分校誕生,在中國大陸被視為是國共合作的產物。
人才輩出:包括「軍統老二」?
很多人探討黃埔歷史時,只把本校誕生的名將看作是黃埔光環的產物。但實際上,包括潮州分校在內,有名的教職員、軍校生絕對不少,有些成為了國軍楷模,有些成為了國軍大官,有些則見證了時代滄桑。
今天的高雄鳳山陸軍官校學生宿舍樓,多以國軍先烈之名加冠。其中之奇樓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宿舍建築。之奇樓是為了紀念國軍名將戴之奇而命名。戴之奇就畢業於黃埔潮州分校。他參加北伐、剿共、抗戰。特別是在抗戰中,先後參與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是蔣中正非常信賴的國軍將領。曾擔任過最為效忠中華民國的青年軍第二○一師師長。國共內戰時期,最終在蘇北戰場上自戕成仁。國軍第六十六軍一五九師四七七旅副旅長黃紀福陣亡於抗戰時期的南京保衛戰;浙江金華警備區副指揮官程嘯平在1941年的紹興阻擊戰中抗擊日軍陣亡;台州守備指揮部司令蔣志英在1941年5月抗擊日軍進攻犧牲於海門。他們都是潮州分校的國軍楷模。
另一個很有名的國軍名將,總是出現在中國大陸的影視劇中,而且形象不太正面,他就是毛人鳳,大家稱為「毛座」。毛人鳳也是潮州分校的學生,後來跟隨戴笠,成為了軍統老二。軍統在剿共、抗戰中,角色非常突出,中國大陸各種諜戰影視劇,固然立場不同、刻畫情感各異,但都把這群人視為是一批能力高、出手快、意志強的軍人。戴笠這個名字和軍統連在了一起;而接替戴笠的毛人鳳,則和「保密局」連在了一起。螢幕上,他們的信條是同志如手足、團體即家庭。「毛座」總出現在訓話場景中,一派大官的威風,那麼大家總要知道他是哪個學校的。千萬不要以為他是一個沒文化、只會打打殺殺的武夫,「毛座」絕對唸過書、有正經的軍校文憑。
在軍校教職員中,有趣的是王昆侖。王昆侖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文武大家。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的他,追求時髦、緊跟潮流,首開用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批評方法論來研究《紅樓夢》之先河;後來還成為國軍將領。早年參加國民黨,後來覺得國民黨革命不力,參加了中共,又覺得中共太「左」,回到了國民黨;但最終他還是成了共產黨。這種搖擺在1949年之前,讓他一直立於不敗之地,卻在1949之後帶來了麻煩。1949年,他與他的表兄弟、接替蔣中正擔任過國立政治大學校長的大學問家顧毓琇,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立場,留在中國大陸。文革時,他卻進了赫赫有名的秦城監獄,繼續在裡面學習馬克思主義。直到定居美國的顧毓琇回中國探望,才促使北京將其釋放。
農民運動:哪個黨的政策?
當年國民革命軍是一支篤信主義、發動民眾的革命軍隊,因此群眾運動是國民革命軍政治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粵東潮汕地區,是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典型區域——宗族勢力巨大,地主鄉紳階層對農村具有極大的影響力。這些在1925年、1926年的三民主義革命軍人眼裡,無一不是舊時代的符號、國民革命的對象;「大搞農民運動」、「打土豪」、「分田地」,都是當時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的政策。
在國民革命大本營廣州,有一個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農運講習所就隸屬於國民黨農民部,當時負責農講所課程的最重要人物,是號稱中共農運大王的彭湃。彭湃在黃埔潮州分校一帶發動的海陸豐農民運動,被作為農運典範寫進了中國共產革命史。參與海陸豐農運的很多左派革命骨幹,也成了黃埔潮州分校的學生。例如侯楓,他就是參加農運在先,然後入讀黃埔潮州分校政治科,期間加入中共。畢業後,成為一名劇作家,參與中共外圍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李雲貴、劉光夏、李上達、劉孟槐、劉瑞生、魏赤、吳漢超等畢業生,或是在潮州分校,或是在畢業後,加入中共,成為中共紅軍將領,有的陣亡於國軍剿共時期;有的則是死於中共紅軍自己的肅清反革命運動。
黃埔潮州分校在軍事上的意義不容忽視。傳統上理解的北伐戰史,多是向湖北、江浙一帶進攻。但這忽略了鎮守粵東的國軍第一軍。1926年北伐開始後,為防備孫傳芳勢力從福建進攻粵東潮汕地區,蔣中正嫡系的國軍第一軍一部,鎮守潮汕,其部隊新鮮血液多來自潮州分校。軍校武器、設備也成為防衛潮汕的軍事物資。後來潮汕地區的國軍在何應欽指揮下,不僅抵抗住來自孫傳芳部的進攻,更成功佔領福建,成為北伐戰爭中一段重要的東進歷史。
孫傳芳為什麼不接受招安?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的很多畢業生,成為了國軍第一軍的幹部,也為國軍在北伐期間穩定粵東大後方、鞏固東征戰績成果,提供了堅實保證。不過,當時與粵東地區國軍和黃埔潮州畢業生作戰的敵人孫傳芳集團,他們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和武裝部隊呢?
實際上,從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前後起,國軍方面對孫傳芳的策略,一直是盡量避免軍事衝突、爭取合作招安、將其部隊編入國軍。這麼做的目的,是讓國軍能夠在湖南、湖北專心與直系的吳佩孚作戰、不至於兩面受敵。孫傳芳也不願意和國民革命軍發生衝突;雙方在北伐前後進行過不下三次的接觸,但最終無法達成合作。
在當時,很多國軍部隊,包括唐生智領導的第八軍、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都是後來加入國民革命軍的。孫傳芳是東南五省的負責人,地位不容小覷。但何以孫傳芳未能成功接收招撫呢?
後世學者的研究發現,國民革命軍和孫傳芳之間最大的衝突,是國民黨的聯俄容共政策。孫傳芳一再用致蔣中正的私人信件和公開電報表示:國民黨為激進分子所把持,黨政軍完全為蘇俄操控,雖然口號是打倒帝國主義,但蘇俄又何嘗不是帝國主義;如果孫中山仍然在世,斷不會允許徒子徒孫利用侵略中國成性的俄國人之手,來摧毀中國前途。而國民革命軍方面給孫傳芳的條件是吞併式吸收:改旗易幟,加入國民黨。雙方最終不歡而散。
在北伐軍成功於湖北武昌擊敗吳佩孚後,國民黨不再有後顧之憂,開始向孫傳芳佔領的江西、福建發起攻擊。閩粵邊境地區的國軍部隊,就是蔣中正最嫡系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一部,在何應欽指揮下,不多久就攻克福建全境。
潮州分校存在時間不長,約一年時間,共培養了兩期黃埔生。是國民革命軍東征的產物,其教學人員、教學科目、受訓部隊學員,基本上是廣州國民革命大本營人員的東移,例如屬於蔣中正嫡系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很多軍人成為潮州分校學生。且這所分校是由蔣中正、何應欽、周恩來親自指揮創立,因此,就黃埔軍校本身而言,它實際上是廣州本校在粵東的一個直屬分部,完全隸屬於廣州本部,也可以說,它是廣州的黃埔革命力量向粵東地區擴展的成果。這和後來一些黃埔分校是地方實力派擴大力量,或中央與地方實力派妥協平衡而創辦分校的情形,完全不同。
歷史就是歷史,潮州分校在為國軍輸送了一批軍事幹部的同時,也為中共方面在粵東和更廣大地區的工農運動、軍事鬥爭培養和提供了人才。作為黃埔軍校歷史上的第一所分校,它所具有的意義和研究價值,是永遠不能夠被忽略的。
注解
[1] (編注)(1)出自中國革命博物館編,《黃埔軍校史圖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頁261。
(2)圖說根據徐全,〈徐全觀點:百年黃埔的第一家「分店」—陸軍官校潮州分校的故事〉,《風傳媒》2024-09-08撰寫。
[2] (編注)作者徐全先生為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
[3] (編注)王昆侖在一些資料中也作「王崑崙」。
[4] (編注)〈抗戰有功人員褒卹案(十七)〉,《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36000-00145-052。
[5] (編注)〈國民革命軍北伐案(二)〉,《國民政府》,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1-072440-00004-019,P.2。
參考文獻
※系列參考文獻總目錄請見本系列單元一〈黃埔分校:不是支流更不是配角〉。
林德政,〈北伐初期國民革命軍與孫傳芳之間的和與戰〉,《成大歷史學報》,第17號,頁215─247。
陳予歡,《潮起潮落: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