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老東西
徵求
老故事
如何提
供資料
聯絡
我們

由一紙拼回的證書看中法大學與抗戰期間空軍通訊人才培育

圖一 王延浩的無線電通訊人員訓練班修業期滿證書,這所訓練班是由空軍軍官學校和中法大學合辦的。
圖一 王延浩的無線電通訊人員訓練班修業期滿證書,這所訓練班是由空軍軍官學校和中法大學合辦的。

文/廖文瑋撰寫,汪琪編輯
圖/王小萍提供

這是一紙被撕成碎片之後再拼回來的結業證書。可能正因為它是在證書主人的妻子「睹物思人」、極度哀傷的情況下被撕碎的,所以撕碎後它並沒有被丟棄;多年後碎片被細心的家人由床下角落找出來,撿回來保存至今。

在很多人家,有太多類似這證書的文件和書信已經無法挽回。陳舊文件除了勾起家人回憶,看似無用;卻往往暗藏著人們所沒有注意到的、有趣的歷史片段。這張證書上的「中法大學」便是其中之一。

由我國空軍的建軍史來看,外籍教官,甚至外國儀器設備一直是人才培育的重要角色,但是官校正式和大學合作辦理訓練班卻不多見;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大學,開辦的訓練班又有什麼特色?

從「庚子賠款」到「大學區制」

今天還聽說過「中法大學」的人可能不多,但是很少人不知道「清華大學」;而這兩所學校的創立或維持,其實都和同一筆款項:「庚子賠款」有關。

庚子賠款是清末朝廷按「辛丑條約」,向義和團事變中出兵中國的11國提出的賠款,總數4億5千萬兩關平銀,約合當時3.33億美元。因為數額龐大,償付困難,美國為爭取外交「紅利」,自1909年起聲明將賠款用於中國教育,包括成立清華學校。一次大戰後,國際局勢改觀,1924年起,法、日、英、比、意、荷等國陸續聲明退回賠款餘額,退款都指定在華用途,而這些用途當中,教育是一個主要項目;中法大學與清華大學的設立,都受惠於庚子賠款。

圖二 北平中法大學(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圖二 北平中法大學(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有領域)

中法大學是留學法國的李石曾[1]蔡元培吳稚暉等幾位革命元老兼教育家,於1920年在北京開辦的。這是一所中法合辦的私立學校,學校教員大多是曾經留學法國的學者。1924年以後,在建校者的奔走下,法國決定追隨英美的步伐,將退還的庚子賠款用於建設中法大學。1930年度,中法大學的資金來源最大為國家補助款45萬元,其次就是法國庚款退款15萬元;學費佔學校總收入的百分之二[2]還不到。

中法大學效法法國高等教育,有非常完備的組織系統,不但由研究部、大學部到中小學部和特設部一應俱全,還開設有海外部,在法國里昂和比利時曉露槐都有分校,規模空前。[3]

中法大學和空軍官校擦出火花

由於校方和法國的合作關係,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法大學除少部分遷往後方,主體仍留在淪陷區。但自1938年夏天起,學校的不合作態度遭致日本傀儡政府限制,無法正常開學,於是校方決定將學校西遷到昆明。漫長的遷徙路途,令中法大學丟失損毀了三分之一的圖書和儀器。[4]但即便如此,中法大學仍然具有相對優秀的師資和先進的設備。這時空軍軍官學校正亟需無線通信人才,雙方於是一拍即合,決定合作開辦無線電通訊人員訓練班。

由時序來看,1941年由兩校合辦的無線電通訊訓練班並不是空軍官校的首創。早在1937年3月,在杭州筧橋的中央航空學校就曾經成立「通信人員訓練班」。[5]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空軍、甚至後來援華的蘇聯志願隊的飛機大多欠缺通信設備,飛行員和地勤的溝通,往往需要靠打手勢、或手持信號板;對通信人才的需求也比較有限。

1941年,蘇聯和日本為了解決各自在中國的利益範圍問題,簽署「日蘇中立條約」條約,蘇聯志願隊也全數撤離中國。半年後,羅斯福總統同意出售戰機,在陳納德將軍的帶領下,成立「美國志願大隊」,[6]由於美國志願隊所使用的P-40戰機普遍配有通訊設備,[7]我國空軍對於無線通訊人才的需求也因此激增。

據昆明《中央日報》1941年9月27日的報導:空軍官校及中法大學理學院由該年度起,合辦無線電通訊人員訓練班,訓練學生200百名,為期6個月。受訓期間,除供給膳宿外,並於每月支津貼國幣30元,另外還發「給養補助金」70元。學生凡高中肄業或具有同等學力者,都可報名投考。畢業後見習三個月,期滿以通訊員聘用。[8]

圖三
圖三(上)王延浩和圖四(下)隊友(王延浩左二)攝於昆明機場,背後是B-25轟炸機

由於條件優厚,結業後工作又有保障,訓練班吸引了不少優秀青年。至1946年7月,無線電通訊人員訓練班共培養通訊人員四期共400 人,機務人員四期共300 人,[9]圖一證書的主人王延浩先生便是第四期中的一員。據其子王小萍教授口述,訓練班內有法國顧問負責技術教學;訓練班所培養的,是可以使用無線發報機的空軍通信官兵。在抗戰時組建的無線電通訊人員訓練班,為軍隊培養了通信人才,也強化了空軍的通信教育。[10]

王延浩在1945年10月結訓後,先在昆明機場的塔台服役,不久中央裁員,他經過考試及格留任軍官。1947年間電台人員調往青島。兩年後的1949年1月,他在青島結婚,但未久徐蚌會戰國軍潰敗,電台人員與裝備緊急由青島碼頭上船、撤退至台灣高雄港。

軍旅生涯中,王延浩走過高雄、屏東、台南、桃園、新竹、澎湖,最後在台南空軍第一聯隊的第一通航中隊服務,成為通信長,直到退役。

至於中法大學,則在抗戰勝利後,分別在北平、昆明招生,1946年,文、理、醫三個院在北平復課。大陸淪陷後,中法大學改名為「國立北京中法大學」,但是仍然沒有逃過厄運。1950年起,中共為「去除西方影響」,開始實施「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的政策;該校的各個科系分別併入南開大學、華北大學及北京大學,原中法大學的附屬中、小學、療養院、農場等校產則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由1920年代開始,為國家培養無數人才的中法大學,也從此走入歷史。


注解

[1] 編注:李石曾曾經參與辛亥革命,畢生致力文教工作,曾參與故宮博物院以及中央研究院之創立。

[2] 編注:教育部,〈丙篇 教育概況〉,《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上海:開明書店,1934年,頁92。

[3] 編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法大學也是蔡元培等人推行教育改革的試驗場。1927年,蔡元培模仿法國,設立教育學術最高行政機構大學院,並在全國推行大學區制——即將全國劃為幾個大學區,每個大學區內有一所大學,大學區內所有教育學術都由大學兼理。不料借鑒法國的這項教育改革,僅僅一年後就在反對聲浪和行政阻力下破產,所幸中法大學沒有受到改革失敗的影響。張士偉,《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頁65。

[4]編注: 張穎,〈抗戰期間私立中法大學的西遷之路及歷史意義〉,《雲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頁121-127。

[5] 資料來源:https://air.mnd.gov.tw/TW/Unit/AirUnit_Detail.aspx?FID=5&CID=14&ID=28

[6] 關於抗戰期間義大利、蘇聯及美國對華援助,摘自田在勱口述紀錄,2024年6月17日。

[7] 資料來源:https://www.britmodeller.com/forums/index.php?/topic/235023454-couple-of-questions-on-avg-p-40bs/ (Nick Millman 留言)。

[8] 編注:劉興育著,《舊聞新編-民國時期雲南高校記憶 中》,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頁57。

[9] 編注:張士偉,《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頁71。

[10]空軍軍官學校和中法大學合辦的「無線電通信人員訓練班」只辦到1946年;1944年1月1日,空軍另外成立了「空軍通信學校」,由蔣中正親任首任校長。1948年,通校遷至岡山。1957年7月通校改制為「空軍通信電子學校」。1996年7月,空軍機械學校和空軍通信電子學校合併,改制為「空軍航空技術學校」,102年8月,為因應國防科技之發展及國家技職教育變革,再改制為「空軍航空技術學院」。(https://air.mnd.gov.tw/TW/Unit/AirUnit_Detail.aspx?FID=5&CID=14&ID=28)


參考文獻

張士偉,《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張穎,〈抗戰期間私立中法大學的西遷之路及歷史意義〉,《雲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頁121-127。

教育部,〈丙篇 教育概況〉,《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上海:開明書店,1934年,頁92。

劉興育著,《舊聞新編-民國時期雲南高校記憶中》,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本文關鍵詞

返回頂端